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级学科设立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进”纪实

时间:2012年10月0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向军 王斯敏

[资料照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在学院定期举办的教学研讨会上交流。

  今年10月中旬,石云霞教授将年满七旬。这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仍坚持每周3次给本科生上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好时光来啦,我这‘超期服役’的老兵愿一直讲下去!”

  李翔海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度探寻才刚刚开始。两年前,在中国哲学领域卓有成就的他加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今后的研究兴趣所在。”

  方建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位在读博士。两年前,他毅然辞去行政工作考博:“我本科硕士都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年找不到如愿的工作,只好和它‘惜别’,现在一定要回到这个行列里。”

  国庆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北京、武汉两地部分高校,和一线教师及学生们共同感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春天”:2004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2005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下设6个二级学科。借此东风,老中青三代学者倾心付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与此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发生着改变——不断壮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成为他们共同守望的家园;不懈传播真理的火种,成为他们毕生不渝的事业。

  建学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有了“家”

  回忆起7年前的那个下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仍有些激动。

  “得知马克思主义理论调整为一级学科的消息时,我和学院梅荣政教授正在北京开会,高兴得等不及文件下发,就主动跑到教育部去取。一拿到文件,又急着改签最早的航班回武汉,想第一时间把喜讯带给大家。”

  有了一级学科,就会有独立的建制,独立的博士点硕士点,独立的科研课题,教师们的自豪感和职业热情就能“醒”过来了。

  这些曾是梅荣政的心头痛事:由于长期从属于其他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度弱化,教师看不到发展前景,无心从教。有人调侃,“思政课就像人的眉毛,剃了难看,留着又没大用。”上世纪90年代的武大思政学科,年年进人,年年缺人——留下没多久,都设法转岗或跳槽了。现在,改变的契机到了!

  变化来得比预期更快,更大,更喜人。

  截至2012年,全国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6门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独立的学科就像一面旗帜,召唤着思政课教师们汇聚到同一个“家”,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用‘焕然一新’形容一级学科设立后思政课教师的面貌,决不为过。”沈壮海很看重学科建设为教师们带来的归属感。他是我国第一批思政专业博士生,自“马工程”启动之日,便参加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王贵贤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年轻讲师,她最大的感受是:一级学科设立后,科研机会明显增多了。

  “2009年我博士后毕业留校工作,便有幸参加了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编写。此外,还先后主持或参加了8项课题。”

  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有许许多多的“王贵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陈占安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年科研成果排名时,我们院常被忽略不计。而2004年以后,科研成果量跃升至21个文科单位中的第6位。”

  培训机会增多了,这让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思政学院副教授胡飒感到幸运。2010年,她到清华作了一年访问学者,收获极大。

  举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组织他们在职攻读硕士、博士,评选“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从中央到地方,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工作蓬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研骨干茁壮成长。

  越来越多的新成员被吸引到这个“家”。两年多前,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陈慧女报名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博士后”培养,现已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教学岗位。和她一样从“热门院系”跳入“冷门”的,还有同院博士任艳:“来学院不久,在大量读原著、听优质课的感染下,我就深深迷上了马克思主义。”陈慧女的合作导师李楠很是自豪:“现在我们的备选师资不但充足了,而且都是优秀人才,报名的很多,选拔很严格。”

  “我常听教师们感慨:这10年来,教思政课越来越有劲儿了。”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说,“教思政课对教师们而言不再是‘找饭碗’,而是‘做事业’,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了。”

  不止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毕业生们也是学科壮大的受益者。“今年,我们学院本硕博三级学生都实现了百分百就业,博士生中走上高校思政课讲台的占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雷声话语中洋溢着自豪。

  张雷声不仅是马工程首席专家,还于2005年主持了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她的发起下,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也于2008年成立。她的丈夫顾海良,身兼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负责人等诸多职务,也是马工程多门教材编写组的首席专家、主要成员。“我们在学术和生活上最大的‘共同语言’,就是马克思主义。”

  和他们一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和妻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康沛竹,也一直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并肩奋战着。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