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作家第一村”如何炼就“精气神”

时间:2012年10月0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国平 吴春燕

  图为樟木头镇俯瞰图 蒋鑫摄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在不经意间与一群作家结缘。这座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古镇,地处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一小时生活圈的中心,所辖的观音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99%以上,毗邻港澳,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生态,引得15万香港同胞前来客居。

  一群作家也按捺不住,奔赴这里安家置业,潜心写作,“反客为主”。于是,在中国文学地图上,樟木头镇拥有“中国作家第一村”这个特别的标签。9月底,“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创作视野——‘中国作家第一村’两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作家村文化论坛”和“村民”陈启文长篇小说《江州义门》研讨会分别在京举行。

  “村民”的收成:也要懂得“抬头看路”

  “‘中国作家第一村’一开始就以一种比较成熟的面貌出现。”著名文学评论家、“村长”雷达介绍说,作家村已经集结了王松、葛水平、雪漠、陈启文、王十月、唐达天、冉正万、郭严隶、丁燕等作家相继入住,并且拿出了一批令人瞩目的作品,比如王十月的《国家订单》、《无碑》、《寻根团》,雪漠的《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王松的《红》、《八月桂花香》等都诞生在樟木头镇。

  为什么这些作家愿意到这里定居?雷达说,上述的不少作家长期居住在北方,对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有着地域和文化上的距离感,“他们来到这里,与这里的文化发生碰撞,继而对这里产生强烈的亲和感。从文化上来说,是丰富了甚至再造了一个新我。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可喜可贺的,它将带来创作上的新气象”。

  “村民”唐达天就在这里找到了“新我”。自从入“村”以来,他的文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南北之间的强烈反差,让我在感受沿海城市新生活的同时,对以往的生活有了一种全新的过滤和认识,对以往的创作观念也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如果我们只盯着脚下的那片泥土,盯着穷乡僻壤的那点陈旧故事,絮絮叨叨地来讲述,还有多少读者愿意去看?”

  于是,他笔锋一转,在写作时心里装着读者,相继拿出了《一把手》、《二把手》、《官太太》等作品,还创作了反映珠江三角洲打工创业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业狼》。“不能只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不能光顾着写,还要想着为谁写”,唐达天说,这是他在成为“村民”后的新思考。

  “村规”的核心:呵护好文化精神生态

  作家村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模样,这是雷达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如今仅是吸引了一些作家来这里零散居住,并恰好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但是,作家村还没有灵魂性建构,没有真正让天下所有作家向往的精气神”。

  他介绍说,意大利的圣塔·马达伦纳乡村仅有一座废旧的古堡,一座小教堂,一幢瞭望塔和一座谷仓而已,其余都是旷野和山林,但吸引着全球作家前往。不仅仅是因为意大利著名作家格雷格·冯·瑞佐瑞在这里完成了巨著《轶事集》,而且还因为它特殊的地理环境激发某些作家的创作灵感。

  雷达认为,樟木头镇要成为作家云集的地方,必须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的生态村,除了自然生态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生态。

  “这里不仅能容下中国有影响的作家,应该还可以容下国外的一些名家。长期居住,短时寓居,我们都欢迎。‘作家村’要拥有的是作家们生活、工作的痕迹,精神的遗存,它将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大学生、学者们常常要造访的地方,成为一个文化旅游目的地。”雷达这般阐述自己想象中的作家村面貌。“真正成为我们灵魂的安顿处和精神的家园。”雷达如此寄语作家村的未来。

  樟木头镇已经有所行动了。镇党委委员詹振锋介绍说,樟木头图书馆设立了“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品主题馆,将“村民”们的作品收集,供市民借阅。同时,在镇上的大型商场图书区,设立“村民”的作品专柜,集中展示作家村的整体创作实力,并不定期组织“村民”走进机关、校园和企事业单位,展开面对面交流,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学素养。

  东莞市文联主席刘锦明表示,“中国作家第一村”是东莞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东莞将致力于把这个文化品牌擦亮。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