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广西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换来“新生”

时间:2012年09月22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光明日报讯(记者刘昆 通讯员梁家海)“是改革救活了广西电影制片厂!”作为推动广西电影制片厂实现成功转企改制的执行者、见证者,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华荣这样认为。

  广西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建厂,虽是“小厂”,但也能拍出“大片”。建厂50多年来,摄制出品电影故事片120多部,培养了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电影艺术家,其中,《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血战台儿庄》《周恩来》4部影片入选中国百年百部经典影片,被称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和“探索片”的摇篮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内电影行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广西电影制片厂没有跟上电影市场的发展步伐,经营理念单一,陷入了发展困境。

  2004年2月,李华荣临危受命,担任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党委书记。他清晰地记得,上任的第一天,电影制片厂没有大门,门牌挂在一棵芒果树上,厂区到处杂草丛生。这一切,都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家电影制片厂。

  2006年10月,广西电影制片厂开始转企改制,目的在于发展主业。无路艰难,开路更难,在创作、拍摄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该厂只能利用好品牌的影响力和人才资源,通过“四个一点”,即“厂里投入一点、上级部门支持一点、地方投入一点、企业和社会资金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困。到2007年3月,该厂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成为广西第一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

  为推动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转企改制,自治区财政厅、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广电局三家为其注入了1300万元资金,并将3000万元政策性银行贴息贷款转为直接投资。2010年5月,还专门将广西电视台广西科教频道划拨给该厂经营,作为长效扶持办法。

  改制后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在体制和机制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体制上,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的彻底转变;在产权上,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影视制片、多种产业开发,改变了单一的国有独资形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实现了用工社会化、市场化;在分配制度上,打破了事业体制的“大锅饭”,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保障上,在职职工全员参加社会基本保险,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转企改制后,该厂“大片”频出:2007年自主投资拍摄电影《承诺》,是该厂自1998年以来首次自主投入拍摄的电影;2008年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献礼片《冰雪同行》,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提名奖;2010年摄制出品的电影《碧罗雪山》,获得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4项大奖、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提名奖、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17项国际国内大奖……据了解,从2006年至今,广西电影制片厂便开始保持着每年摄制出品3至5部影片和1至2部电视剧的生产量。

  电影主业的恢复和多种产业的发展,也让广西电影制片厂增加了创收,巩固了转企改制的成果。过去,电影制片厂的影视业务几乎没有收入,改制后,影视业务创收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360多万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478万多元。

  不仅如此,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的成功也让职工大大受益。已经退休的老干部冯汝礼告诉记者,没改革前领到手的工资仅200多元,现在他每个月的退休金达3600多元,收入高了,日子也有奔头了。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这更坚定了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继续往下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批准将广西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影公司合并,组建了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改革的深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转企改制让电影厂换来了‘新生’。”李华荣告诉记者,以精品电影的创作生产为核心,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电影资源实现影视主业与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目标是成为一个富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的影视文化产业集团。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