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创作缺地气 正气 勇气
狂造滥剧 漫画 李法明
据统计,2011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计469部14942集,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而同一年全国影视公司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立项备案公示但最终未获得发行许可的就1040部33877集。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创作数字背后,电视剧创作同质化倾向、创新动力不足成为电视剧从业者、专家、媒体热议的话题。受题材、类型的制约,多数创作者难以跳出既定的模式、概念,往往市场需要什么、观众喜好什么,就一窝蜂地跟风创作,直到将某一类题材、类型逼向死胡同,甚至出现同一个演员一年拍了3部剧情和人物关系一模一样的戏的现象。而谈及创作现状,编剧高满堂更是用“历史剧缺乏正气,年代剧缺乏神气,现当代剧缺乏地气,创新缺乏勇气,创作者缺乏志气”,5个“缺乏”直指当下电视剧问题所在。那么,怎样看待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如何在题材资源扎堆、创新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寻找创作“突围”的路径?
9月1日至3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首届编剧讲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100余位一线编剧带着各自创作中的困惑和经验,以“电视剧创作的大众化方向和精品意识”为主题进行了交流。笔者在会上看到了编剧们的创作焦虑,也听到了他们苦于找不到新立意、新题材的烦恼,更体会到了他们受制于市场、投资方、制片方的无奈。而如何为电视剧“提气”,一些业内资深编剧、演员的声音值得倾听。
历史剧:重构要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基础上
创作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经典历史剧的编剧刘和平认为,历史真实和我们现代现实生活一样,我们从一些史料、资料中看到的历史真实,未必就是历史真实本身。史料记录下来的往往是历史当时生活的表象,而非它的本质,它往往是一堆历史的碎片。完全根据一部历史书、文字记载写剧本,它肯定不能写成戏,只能写成年鉴或者编年史。所以我们对历史必须要重构,但这种重构必须要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基础上。正确的历史观就是作品的立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史,其次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体现出来的诸如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等的历史精神,弘扬主流文化。
演员唐国强认为,时下荧屏上一些历史剧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戏说”过多,而是走向了一个极端,“胡说”太多。故事设置背离历史常识、抹杀君臣关系、专注表现女人心计、表演商业化气息过浓等,这种创作态度,既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艺术,是把艺术创作当成挣钱的工具,最终受到“污染”的还是广大的电视观众。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不知道整个历史是怎么一回事,只顾着看热闹,看创作者如何胡编乱造、卿卿我我、来回穿越。把现代爱情故事、人际关系穿插到历史剧叙事中,作为一种创作类型可以宽容,但是作为风格、模式进行推广却万万不可。历史剧创作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精神内涵的挖掘。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