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像冯骥才那样,做一个文化的守护者

时间:2012年09月17日来源:《工人日报》作者:杜浩

  9月9日到9月18日,北京画院举行“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此次展览,汇集了冯骥才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四个领域的重要成果,冯骥才自称为“四驾马车”。对于他的这“四驾马车”,众多文化界人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人说“看到其中冯骥才为保护文化遗产奔走呼吁特别感动”,其实,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大量文化工作,也着实地感动着许多读者和网友。

  冯骥才曾在法国住过两个多月,他发现,有3位作家曾对法国的文化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雨果。当工业革命影响法国的时候,法国大量拆除古建筑。当时雨果看到一座钟楼被拆,认为这是把城市的记忆拆除了,于是他在1835年间愤怒地写下了《向拆房者宣战》,在当时影响广泛。作家梅里美在后期不再写小说,而是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为法国的古典建筑保护做了大量工作。还有曾担任过法国文化部部长的小说家马尔罗,他在任职期间发动了对法国文化的全面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匙,对法国的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全都做了登记。正是这些保护工作使得法国很多历史文化得以留存,树立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尊。冯骥才说,这3位作家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这些影响,促使冯骥才不遗余力、全身心投入到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民俗专家,冯骥才十多年来,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可说是铁鞋踏破跑遍全国,对56个民族的建筑、手工艺、民俗、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地毯式文化普查和整理保护工作。冯骥才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注定要守候在民间”、“靠公民的良心去保护文化”这些国内重要非遗活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践行者。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天津老城拆迁,为抢救天津老城文化遗迹,冯骥才组织了文化专家进行抢救和保护,请来学者、摄影家百余人勘访、考察、拍照,编辑出版了大型历史文化图册《旧城遗韵》,从而有力地保护了老城遗迹。

  冯骥才一直认为我国民间文化的“箱底”是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有着独特的民俗,独特的历史记忆。他曾不辞辛苦,踏遍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7个省份的几十个村落,就古村落进行了初步的登记普查。

  冯骥才最早以写作闻名,并且多才多艺,小说集多达80余种,海外有30种译本,如此乘势写下去,他很容易走上名利双收的所谓“文化明星”的道路,但冯骥才却说:“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散文,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他选择了保护和拯救祖国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事业。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目前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公布报告说“近30年消失文物多半毁于建设”。文化学者说,目前各地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已逾越了底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近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根’与‘魂’。从一定意义上讲,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就是维护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何等迫切和重要。

  冯骥才曾说,“早些时期的作家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铁肩担道义啊!我是文化人,当文化遭劫难时,必须站出来!”他为了文化理想,而甘愿做一个吐血而死的“精卫”。这是他可贵的文化精神、文化人格的鲜明彰显。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特别是我们的文化人来说,也应像冯骥才那样,体现出自觉的文化良知、职责与担当。我们应当成为负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文化出现不和谐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历史,守护我们的文化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