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艺术市场

“乾隆瓷”:凡乾必贵为哪般?

时间:2011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天马

“中国买家真不懂”,5千元瓷瓶拍到1.2亿元,捡漏儿成了赌漏儿——

“乾隆瓷”:凡乾必贵为哪般?

    2010年11月,在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班布里奇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吉庆有余”图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令世人震惊。然而在时隔4个多月后却有英国多家媒体披露:该瓷器的中国买家迄今一直未付款。

    此事立刻引起了收藏圈内外的诸多猜测和非议。究竟是买家当时冲动竞买事后后悔?还是故意的作秀之举?到底是国内特有的“老赖”行为?还是买家的诚信缺失?

    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清三代瓷器一直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特别是“乾隆瓷”几乎成为高价瓷、天价瓷的代名词。2010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亿的天价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购得,创造了当时的全球瓷器拍卖纪录。在3月22日刚结束的2011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上,一件估价仅为800至1200美元(约人民币5000元)、被拍卖公司标为“类属民国”的瓷瓶,因被买家抱着“豪赌”乾隆官窑的心理而最终以超出估价两万倍的1.2亿元高价成交,堪称拍场一大奇迹。

    “乾隆瓷”,市场新概念

    “乾隆瓷”之所以被狂炒,完全缘于它本身已化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化品牌和概念而被市场过度包装和神话了。这一点,颇与当下书画市场狂炒追逐“石渠宝笈”有几分相似。这些年,香港苏富比等海外拍卖行在市场上成功地推出了“皇家御用”概念,尤其是把与乾隆朝相关的所有拍品都作为极品推出,如乾隆玉玺、乾隆御用腰刀等拍出了不菲的高价,自然“乾隆瓷”也毫不例外成为市场极力包装和概念化的一个对象。凡“乾”必贵,已成为拍场的一大现象,只要是沾上乾隆的标签,每每就身价倍增、一飞冲天。

    就近年海内外拍场成交的高价瓷、天价瓷来看,绝大部分是乾隆朝的瓷器,鲜有高古瓷器,这与早期藏家偏好宋、元、明瓷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以说当代藏家在瓷器审美上已出现了群体偏离。这种偏离一方面是由拍卖公司的强大市场造势宣传所改变,另一方面同大量新涌进的投资型买家对瓷器缺乏基本的了解认知有很大关系。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宋“五大名窑”、明代永乐青花和成化斗彩等成为藏家们热衷的重器,而不是像现今一味地追逐乾隆朝官窑,可以说那时的玩家更具专业性和品位。看一看瓷器大藏家孙瀛洲上世纪50年代捐献故宫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就知道真正藏家的品位了。

    “赌漏儿”成全作假

    在国内高通胀压力下,目前大量社会游资进入艺术品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少投资型买家对艺术品一窍不通,从众心理严重,往往市场流行什么热什么就买什么,甚至不知真假。刚刚发生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的这一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1.2亿元拍出的瓷瓶原本被苏富比鉴定专家鉴定为“民国所仿”,因此谨慎地将其标为“类属民国”,低估为5000元,但这并不妨碍投资型大款去“豪赌”一把。难怪收藏专家马未都笑称“此次纽约苏富比拍卖这一件瓷器的现场是中国人英勇奋战,全体买家都以捡漏儿的心态奔赴战场,捡漏儿于是成了赌漏儿,赌漏儿于是成了壮举。”当艺术品沦为一场投机博傻游戏时,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当艺术品沦为资本纯粹的投资工具时,种种不可理喻的疯狂都会发生。一个估价5000元的瓷瓶居然能被中国买家以1.2亿元买走?其实一件拍品落槌价是估价的几十倍、几百倍,这在拍卖会并不算很稀奇,大家都见过听说过,但最终能超出起拍价的两万倍成交,绝对是前所未有。它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真有钱”,同时折射出“中国买家真不懂”。

    不知从何时起,专业玩家们昔日津津乐道的“捡漏儿”竟变成了富豪们押宝式的“赌漏儿”。这种做法显然已经同赌徒无异了,中国人惯有的赌徒心理在这场瓷瓶争夺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听说过“赌石”的,没见过“赌瓷”的,这回真叫大家都开了眼界!艺术品收藏究竟还要不要起码的专业性?当艺术品沦为赌博的对象时,对艺术品难道不是一种亵渎?

    在这股狂炒“乾隆瓷”的背后,客观讲也充斥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一些本不该高价的“乾隆瓷”在资本的追逐下,被不断地“天价”了,充满大量的水分,行情被严重透支。在价格虚高的同时,还存在着浑水摸鱼、真假混杂的情况,一些拍卖公司利用买家对“乾隆瓷”的陌生和好奇,上拍一些似是而非的冒牌货,甚至干脆拿一些仿造的赝品来充数。

    笔者以为,当前市场上这股“乾隆瓷追逐热”和“天价风”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不可否认乾隆朝瓷器确有其独特之处,有些品种如“珐琅彩”等确实画工精美,工艺高超,但也并不是所有“乾隆瓷”都值得去大力追捧,应该区别对待。那种凡“乾隆瓷”就动辄天价的市场行为既不理智也不足取。当下,如何扭转改变人们对“乾隆瓷”的片面认识和误区,是比较迫切的一件事情,市场对“乾隆瓷”的狂热追捧有必要歇一歇了。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