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艺术市场

红色经典:一直红下去?

时间:2011年02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荣坤

    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喜气中,春节与红色息息相关,红色意味着喜庆,红包、春联、烟花、大红棉袄等,无不与“红”相连。用红色来诠释作品的主题不在少数,他们或因为“红”而被人熟知。“红色”成为艺术品市场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红色经典:一直红下去?

我们都是神枪手 赵淑钦

    近年来,红色经典在艺术市场上被人们反复提起,并深受一些人士的喜爱。从1995年中国嘉德第一件红色高价位作品纪录开创,之后几乎每年拍卖季,都有各地的拍卖公司推出红色题材的作品甚至红色专场的拍卖。我们不禁要问,红色经典会一直“红”下去吗?

    红色经典的起源

    我们通常在公共媒体上看到的“红色经典”是一个比较泛化的市场概念。作品基本是在1949年至1978年,内容集中在革命历史或现实政治题材上,代表作品如《红军过草地》《井冈山会师》《你办事我放心》《开国大典》《毛主席去安源》等,其中,关于“毛泽东系列”的作品尤为突出。从1949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红色经典作品构成了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类型。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也产生过重要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开创红色经典之“红路”,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正是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这件作品在文革期间被印刷成9亿张之多的海报,影响甚广。1995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605万元的价格拍出,很多市场人士表示,它现在的市场价格更是不可估量。2005年北京华辰推出红色专场“历史的主题”,《毛主席视察农机馆》以330万元的价格成交;2005年中国嘉德秋拍中,陈衍宁的作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以1012万元的价格成交;2007年中国嘉德春拍中,陈逸飞的《黄河颂》以4032万元的价格落槌;2009年北京翰海春拍中,靳之林的《南泥湾》以1344万元成交;2009年秋拍,中国嘉德的《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以2022万元成交……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行情可谓一浪“红”过一浪,很多拍卖公司为此专门推出独立的红色经典板块。

    红色经典的市场动力

    “红色浪潮”兴起的主要原因要归结于市场,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洗礼后,不断奠定、铸就了其千万元以上的市场高峰。红色经典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红色经典在拍场上试水后,各大拍卖公司竞相征集作品,顿时出现各大拍场一片红的景观。

    红色经典的收藏群体中,一部分藏家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对这一历史题材的作品非常喜爱,按自己的喜好选购,其价值观和文化是藏家选择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部负责人柴宁介绍,拍卖市场上竞购红色经典作品的一些新买家,多是企业家身份,他们是消费的终端客户。由于作品的艺术形式和现代人的生活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有其独特的味道和鲜明的反差,可以营造出一种时尚的“混搭”视觉效果。柴宁认为,这代表了基层收藏者的价值取向,非主流,是大众取向而非资本取向。

    另一部分重要的收藏群体是出于创建专题性美术馆的需要而购买红色经典作品,他们按照美术馆的类型和品质选择藏品。美术馆的收藏一般都注重遵循美术史的结点,所以很多重要的红色经典作品大都被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谨防赝“红”,开辟新洼地

    文革时期的作品之所以卖得好,因为有很鲜明的中国印记、历史性、文献性、民族性。随着好作品都已入仓,拍场上经典之作越来越少,货源紧张。但是市场热度仍然不减,不乏有一些拍卖公司征集的所谓的红色经典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是2000年以后创作的,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只是在打擦边球而已,资源的枯竭便意味着红色经典时代的过去。这个专场板块不会有太多的佳作或有力度的作品规模化出现。

    北京传是拍卖有限公司现当代艺术部负责人阎安说,藏家们不妨注意另一个洼地板块,即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反映时代面貌的主题创作。其意义和红色经典类似,都能反映独一无二的历史风貌。这类作品的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基本告别了红光亮、高大全的红色形象的创作原则。目前市场上,已经有此类作品受到关注,只是还未形成规模。可以预言,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作品会进一步受到追捧。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