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拍持续性量价齐增,各品类高端艺术品的成交单价屡破纪录,引起新闻媒体极大关注,也引发广大受众对高价形成原因的好奇或质询。2010年全年拍卖成交总额达573亿人民币,较之2009年225亿人民币的成交总额有150%的增幅,远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增幅和涨势。这种现象使我们思考:艺术品市场里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资金与其他投资门类的资金有何相关性?2010年流入艺术品市场的资金明显受到流动性过剩及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资金挤出效应的影响。以2010年11月为例,仅仅在秋季拍卖全面开锣前夕,从中国股票市场退出的资金达2500亿人民币,毫无疑问,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流入了艺术品市场。
从个人收藏者的角度,大家对以5.5亿元成交的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感到吃惊不已,但是以宏观经济资金流动的角度观察,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成交总额的573亿依然不过是金融投资市场溢出资金的冰山一角。
从艺术品交易领域而言,2010年秋季有近20件作品单件成交价格过亿或近亿。高价品类集中在古代书画及官窑瓷器上。究其原因,可以说2009年高价成交所形成的传播影响和放大效应使沉寂多年的世家旧藏为前所未见的高价效应而心动,流入市场套现。这种市场的“虹吸效应”使一些平时没有抛售意愿的旧藏流向市场。在今后的一年里,我们可以预期将会持续有一些深藏多年的珍稀艺术品为高价所诱,继续流入市场。
在高价成交的品类中,古代书画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一现象凸显了收藏界对回归传统价值的认同。古画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使华人收藏家对其情有独钟,这一文化特点将会继续支持海外存留的少量高精尖古画向国内及华裔收藏家流动。与近一年来古代书画高价成交现象不相称的是,古代书画研究明显缺乏坚实的学术支持和对传承出处的系统梳理。
由于中国古代书画在市场中的大量成交和压倒性优势,拍卖机构及藏家也在小心翼翼地寻求其他有潜力的板块和门类。一方面为艺术品市场投资中的板块轮动预做铺设,另一方面也是力图对艺术品交易的均衡发展做出更为平衡的配置。有鉴于此,有的拍卖行推出了中国古琴专场,有的推出黄花梨专场,还有的拍卖行继续坚持系统推出文房清供专场,这些努力都为今后艺术拍卖品类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11年拍市中的明显现象就是在古代书画屡创高价的带动下,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艺术质量、真赝混杂的古代书画作品纷纷入市,其影响所及也直接延伸到近现代书画交易状况,而其上拍数量之多往往达到一间拍卖行在一季拍卖中提供数千幅作品的惊人程度。这种营销状况使拍卖行无从做出严格细致的鉴定,购买方在信息爆炸的状态下也无从做出理性审慎的选择和判断。学术标准与市场可流通的商业标准日渐背离。金融及投资领域中的“博傻”现象鲜明地传染和蔓延到艺术品交易领域中。可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使成交总量中相当一部分交易将在今后市场日趋成熟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沉没资本。
2010年被媒体描述为“艺术金融的创世纪元年”,艺术品投资作为资产配置的设置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为财富阶层所接受。较之前5年、10年的艺术品市场状况,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行为日益由财富阶层的个人爱好逐渐转化为一种企业行为。大量的银行对艺术品投资一方面顾虑重重,一方面跃跃欲试。其中鉴定、估值、艺术品保险、金融质押贷款等种种金融业务在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压力下日渐进入各种专业人员的视野。可喜的是,相对于艺术品市场上个人投资的盲目性,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和文化决策机构在新的形势下对以上种种金融服务表现了恰当的审慎和热情。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引起媒体、社会空前的关注。相对于市场的一枝独秀而言,学术建设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2010年空前的成交价格和成交总额又把艺术市场带到一个崭新的机会与危机并存的境界。我们呼吁学术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诚信经营的理念,使我们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一个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