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发表孙家正新作《春雪》
《春雪》
一
连续多天的雾霾,灰蒙蒙,阴沉沉,与人赌气似的憋着,憋得人快要喘不过气来了。憋着,憋着,终于憋出一场好大的春雪来。
天亮得似乎提前了许多,老人起床后才明白,原来是积雪映照所致。窗外望去,地,雪白雪白,天,湛蓝湛蓝。推开窗子,一股清新的、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他本能地掖了一下外套,接着,便忍不住贪婪地,深深地吸了一口这雪后的空气,直觉得润心洗肺,爽脑怡神,就似热极了、渴极了的盛暑里,喝下一口家乡那冰镇的酸梅汤。
五岁的小孙女妞妞,平时老爱赖床,听说下雪了,一骨碌,自个儿爬了起来,胡乱地穿了衣服,便吵着闹着,要爷爷带她去对面小公园里去堆雪人。
早饭后,这爷孙俩踩着积雪,便兴致勃勃地出了小区。脚下的积雪吱吱地响着,轻脆而有节奏。妞妞开心极了。老人看妞妞在雪地上欢快地跑,就似小鸟在白云里飞。街上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有的弓着腰,急急匆匆而又小心翼翼地忙着赶路,有的人则不紧不慢,一边溜达,一边欣赏雪景,还有的人大概专门奔着这难得的空气才出来的,只见他们舒臂张胸,仰天俯地,在做着深呼吸。一场春雪,让多天来笼罩大地、压抑心头的雾霾一扫而光,这个繁华喧嚣的都市,一下子变得洁白、宁静而富有生机。
他们顾不上细看这雪后的景色,径直走向十字街口,那儿拐个弯便是他们要去的小公园了。
走着走着,妞妞忽然地放慢了脚步,悄悄地拉了拉爷爷的手。老人驻足望去,只见街口一侧的小土堆上,站着一个大约也就七八岁模样的男孩。那男孩敞着乱蓬蓬的头,上身穿一件脏兮兮的,长到膝盖的棉袄,下面是条薄薄的单裤,脚上一双老式的胶底球鞋也已破烂不堪。男孩面前放着一只豁了边的破盆子,里面有少许纸币和硬币。男孩身后的地上,蜷伏着一个衣衫褴褛,怀抱双拐的男人。行人往来,陆陆续续,多数人视而不见,只是经过时,悄悄地加快了步伐;有的人瞥上一眼,摇摇头,继续行路;还有的人,似乎甚为不屑,连头都不转过去,散步赏雪,悠然如常。老人认为,这不能责怪人们的麻木和冷漠,这类利用儿童和残疾人骗钱的伎俩,早已屡见不鲜。媒体曝光,清理整顿,屡禁不止,公安、城管为此很伤脑筋。话虽如此,但每次见到此类情景,老人的内心便不免有些纠结。
二
老人出身贫寒,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部队,给首长当了秘书。“文革”时,又随首长到地方工作。一年春天,他们那个地区出现了大批的乞讨农民。首长要求各地立即查明情况。老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把汇总的简报交给首长时的情景。各地的汇报不约而同,几乎一致说,当前,本地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乞讨乃是邻省某地流入的农民。还说,春季外出乞讨是那个地区的传统,许多农民已习惯以乞讨为职业。首长看了汇报,脸色铁青,“刷”的一声,将简报甩在地上,骂道:“胡说八道!乞讨为业?还传统!老子让这帮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兔崽子统统转业,也改行讨饭去! ”老人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但他完全理解了首长的心情。首长是全军著名的战将,参军前也是个苦孩子,几乎饿死在讨饭途中。
改革开放以后,首长已经离休,他也转业到地方,还在东部沿海的一个地区做了领导。他工作的那个地区属于全国先富起来的地方之一。全国到他那儿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对此,他颇感骄傲,甚至有点儿得意。直到有一次一个老同学的一句话对他颇有刺激,让他清醒了不少。这是他大学时的一个同学,毕业以后支边,并在那个地区当了领导。有一次,这位同学率团到他这儿参观学习,考察了几天,说了不少肯定和赞扬的话。再三问有何不足,同学拉着他的手,悄悄告诉他,边区基层来的同志私下有点议论,有人说这儿是“天堂一样的生活,薄纸一样的人情! ”
有一次,他去看望老首长,谈起此事,老首长沉思良久,没有批评他,却叹了口气,自责地说:“我们对不起边区老区的人民啊! ”以后,每次去看望。老首长总是反复叮嘱他:“富裕的地方,要多关心贫困地区! ”还特别提醒他“富裕地区也别大意,再富的地方,也会有穷人。富窝里的穷日子更加难过哟! ”
后来,他们那个地区成为全国对口支边扶贫的先进。在本地区,也对贫困农户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并率先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做法推广到了农村。
又过了几年,老人也退休了。退休后,他又去看望老首长。不过,不是去家里,而是去首长的墓前。首长临终时,向组织上提了个请求,他说:“俺当兵打仗,东奔西跑一辈子,死了告个假,回家看看穷乡亲,陪陪俺那苦命的娘。 ”
老人发现,老首长的家乡也真是穷得可以。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农村草房还占半数以上。乡长倒是热情得不得了,陪他参观,留他喝酒。乡长告诉他,这里,原来穷得叮当响,近几年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早已不成问题,很多人家还有了存款。过去,村干部每到春季,就得领着村民外出讨饭,现在是领着到城里打工去了。
谈到老人工作过的那个地区,这位乡长朗声说道:“呵呵!那可是个天堂般的地方呵!从前,俺这儿的老百姓,差不多年年春荒都要去你们那儿讨生活啊! ”老人恍然大悟,对老首长当年甩简报时的心情更能够体会了。
老人退休后常常爱回想当年这些往事,并非因为人老怀旧,而是他真的很想念老首长。老首长没多少文化,脾气也暴躁,但是,他对老百姓可是情真意切,特别是对于平民百姓的苦难,有一种本能的敏感和发自内心的不忍。这一点让他终生难忘。他自认为,没有辜负老首长,自己从来就不是那种富而忘贫,薄情寡义之人。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他在任时,这方面口碑不错;退休多年,地震捐款、灾民救济、希望小学这类活动,老人也从未落后过。
唯独这“乞讨”问题,让他烦恼,让他纠结,让他左右为难。儿子说,此类事相当复杂,经济以外,还有法律及管理方面诸多问题,你操不了这个心。儿媳妇生性善良贤惠,也劝他:“爷爷,你扶贫帮困,我们都支持,可现在骗子太多,咱也不能花了钱,反而被人笑傻呀!”老人觉着,这些话都不无道理。加之,诈骗、“碰瓷”之类的事听多了,有时,自己也犯疑惑,如今,政策好,挣钱的门路多得是,有的人拾荒捡垃圾,也可养家糊口。讨饭要钱,不是骗子,大概也是好吃懒做吧!不过,这些想法闪过之后,老人不由得又会自责起来。特别是一想到老首长,心里便很不是滋味。一面是发展变化、目不暇接的新事物,一面是乱七八糟的烦心事,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转型期难以避免的现象?环境、风气竟如此地移人性情么?老人自感真的有点疲乏、无奈,力不从心了。像自己这般经历的人,尚且如此,那么,年轻人,特别是蜜水里长大的孩子们,又将如何呢?想到这些,老人便不由得忧虑起来。
三
忧虑归忧虑,现实归现实。开始,老人只是觉得自己难以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继而,发觉自己,其实,也正在不由自主地变化着。譬如乞讨这类原本简单的事情,如今真假混杂,让他心烦意乱,纠结不已。听多了,见多了,感觉也就渐渐地麻木了,迟钝了。再说,自己老了,退了,哪里还管得了这些烦心事呢。于是,碰着了,也只得狠狠心,就当没看见。虽然,也还难免有点儿纠结,但慢慢地,也就见多不怪,习以为常,不冷漠也便冷漠了。
按说,这类骗人的伎俩,妞妞在电视上、网络上也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但她仍然磨蹭着不愿离开,一只手在口袋里摸索不停。老人知道,那里有她春节时收到的压岁钱。老人拉了拉孙女,催促道,“妞妞,咱们走吧! ”
他们离开土堆,离开那个男孩,往小公园走去。走着走着,老人感到手下变得沉了起来,妞妞显然在往后赖着,接着,她干脆弯腰蹲下,不肯走了。
老人俯身抱起孙女,继续往前走去。但是,没走几步,老人忽然觉出趴在肩上的妞妞,好像正在低声地哭泣。
他连忙停了下来,轻轻地问道:“妞妞,怎么啦? ”
妞妞说:“刚才,我看到那个小哥哥哭了! ”
老人叹了口气,摇了摇头,继续往前走。
妞妞仍然沉浸其中,追问道:“爷爷,全是骗人的么? ”
老人一时语塞,含含糊糊、支支吾吾道:“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
妞妞并不罢休,像是问爷爷,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万一、万一……如果万一……那可怎么办哪! ”
老人心头一惊,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忙问道:“妞妞!你是说,万一这是真的,不是骗人的? ”
妞妞“嗯”了一声,伏在老人的肩头,竟委屈得大声地哭了起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劝也劝不住。仿佛,那个站在土堆上,站在凛冽寒风里,无人理会的男孩,不是别人,就是妞妞她自己。
老人有点慌乱,手足无措。妞妞的哭声,猝不及防,给他以触动,也让他愧疚。这原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还要妞妞问起吗?再说,假的便可以漠视么?倘若属于诈骗,那男孩的处境不是更加令人忧虑么?
老人自责,又甚感欣慰。他心疼地搂着妞妞,把她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口,直觉有一股热腾腾的暖流,蓬勃而起,涌上心头,遍及全身。爷孙俩就这样默默地伫立着,在春寒料峭的雪地上,在初春微暖的阳光里。
过了一会,妞妞不再哭泣,慢慢地平静了下来。看来她已拿定了主意。她从爷爷的怀里滑落到地上,拉着老人的手,盯着他的眼睛,不容置疑地说:“爷爷,我们回去吧! ”
老人好像仍然沉浸在那热乎乎的冲动里,一时语塞,未及回答。其实,老人正思忖着,除了满足孙女的心愿,自己似乎还应该做点什么。老人俯身看着孙女的眼睛,郑重地说道:“妞妞,咱们回去! ”
妞妞牵着爷爷的手,走在前面,脚步坚实有力,向那土堆,向那男孩走去。
太阳升高了,天空又飘下了雪花……
抬头一看,原来是道旁柳树上的积雪在融化、散落。剥落了积雪的柳枝,水淋淋、湿漉漉的,泛出了若有若无的浅黄嫩绿,在初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清亮、光滑和新鲜。老人忽然想起,惊蛰已过了,惊蛰过后,便是春分了。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