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作曲家,辽宁人。曾任旅大歌舞团创作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研究生班。后任辽宁歌剧院创作员,辽宁乐团副团长,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院长,中国音协第三届、第四届理事和辽宁分会副主席。创作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和《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等。
到大庆体验生活的秦咏诚(右一)
“我和《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有生命之约,和石油有一生之缘。” 在著名作曲家秦咏诚老人家里,聊起当年创作情景,他第一句话就让人感到他与歌曲之间那非同寻常的情缘。
78岁的秦咏诚,身材高大、挺拔,国字脸轮廓分明,当年的帅气和英气依稀尚存。除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外,他还是电影《创业》的作曲家,至今已有60多首石油歌曲被传唱,被石油工人称为“石油作曲家”。
奔赴萨尔图
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时,秦咏诚在沈阳音乐学院工作。
1964年3月中旬,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接到通知,请他务必在3月20日到黑龙江省萨尔图报到。
接到通知后,劫夫马上准备动身。但50岁出头的他患有多种疾病。学院党委决定找一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北上”。经劫夫提议,党委决定让当时30岁的秦咏诚陪他。
得到消息的秦咏诚当时正在发高烧,已卧床三天。劫夫到他家看望时,在嘱咐他安心养病的同时也做了决定,如果两天后秦咏诚能康复,就和他一起到萨尔图深入生活。似乎是天意,第二天,秦咏诚的烧退了,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但起床走路不成问题。
3月19日晚,秦咏诚和劫夫登上了去哈尔滨的火车。第二天清晨,他们到达哈尔滨,转天一早搭上到齐齐哈尔的火车,直奔萨尔图。4小时后,火车到达萨尔图。
与“铁人”一起的日子
萨尔图是个不发达的北方城镇,道路两旁偶尔会出现一幢二层楼房,更多的是冒着黑烟的低矮的“干打垒”。陪同同志介绍说:“这可是我们大庆的‘特产’。这些房子是石油工人的住房,是用土堆起来的房子。”
在萨尔图,他们住进大庆指挥部招待所,并见到一些著名音乐家。
到大庆的第二天开始,他们每天上午上大课学习石油科普知识。10天后,大庆党委给大家安排下基层体验生活,劫夫、王莘(《歌唱祖国》的作曲家)和秦咏诚,被安排在1205钻井队,就是“铁人”王进喜当队长的钻井队。他们在井队和“铁人”生活了两天,一起去井场,一起吃饭,一起开会。
秦咏诚记得,在大庆井场他和劫夫也想参加劳动。他俩抬了一下钻杆,居然抬不动,虽然戴着棉手套,手却冻僵了。而石油工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却干得兴致勃勃。
石油工人的“国际歌”
在1205队待了3天后,他们回到了招特所。秦咏诚回想着井场见到的一幕幕:简陋的设备、恶劣的气候条件、艰辛的劳动、高昂的情绪和冲天的干劲。一切不可能在这里都成为可能。石油工人离乡背井就是为了给新中国创造一个传奇。
第二天,大庆党委宣传部拿来一摞歌词,希望经过体验生活的作曲家能谱曲。秦咏诚翻出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脑海里出现了“铁人”井队从玉门北上的情景。
就在“铁人”钻井队乘上列车勇往直前的快节奏里,激动的音符,石油工人豪迈和有力的情绪在秦咏诚脑海里快速跳动,呼之欲出。这天下午,在招待所饭堂里,20分钟他把这首歌完成了。
第二天,大庆歌舞团团长就在大庆给石油工人演唱了这首歌曲,唱完之后非常受欢迎。很快,这首歌就在东北乃至全国传开了,被称为石油工人的“国际歌”。
一生感受石油的召唤
“《我为祖国献石油》已经唱了47年了,应该说这首歌是我与石油工人共同创作的。有了它,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石油歌曲。” 他说,是石油人的召唤把他带到了大庆,把这首歌带给他。从那以后,他和石油结下情缘。无论是担任音乐创作员时,还是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石油都是他心里最深的咏叹。
石油人也没有忘记秦咏诚。大庆人告诉他,大庆人拥有两大精神财富,一是“铁人”王进喜的奋斗精神,二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所展示的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后来,秦咏诚被石油工业部授予“荣誉石油工人”称号。2009年,在大庆“铁人”纪念馆,秦咏诚看着王进喜的雕像,激动地写下了“《我为祖国献石油》是铁人给我的创作激情”。
创作
就在“铁人”钻井队乘上列车勇往直前的快节奏里,激动的音符,石油工人豪迈和有力的情绪在秦咏诚脑海里快速跳动,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