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副刊文萃

定格窗口的妈妈

时间:2020年09月30日 来源:中国副刊 作者:周云戈
0

  本文由吉林日报选送

  闲来整理一下我家的老照片,可妈妈趴在我家窗口的那张照片却不见了。事儿不大,可真让我心急如焚。我和爱人便翻箱倒柜折腾了两天,影集里、底片袋里、书刊的夹页里,始终未见踪影,一个“悔”字如鲠在喉。说实话,我会使用相机的年头不少,可亲自为妈妈拍照却是有数的。而丢失的这张,则是妈妈主动要我为她拍的。记忆里,仅那一次!我清楚地记得,那张照片拍摄于1989年夏天。

  ——单位家属楼的一层,一个敞开的窗子里,妈妈右手托着下巴,左手平放窗台,面带微笑,上半身紧巴巴地挤在一扇敞开的窗口。窗前还有几个跳皮筋的孩子……

  回想起来,都三十多年了。可那张照片在我的记忆里,清晰如昨。那是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拎着一架“海鸥120”相机从外面回来,一进院子,便看见妈妈趴在窗口。她笑吟吟地对我说:“老儿子,你今儿个(天)就给妈在这儿照张相片呗!”听到妈妈的话我稍怔了一下,心里想:“不爱照相的妈,今天怎么有了照相的心情?”我满口答应了下来。心里却不由地想起了妈妈照相的两桩往事。记得五岁那年夏天,一大早从县城来了一位摄影师,他是专门给乡下人照相的,记得两次都在大舅家的窗前。哥哥一听说这事儿,立马让妈妈带着我照一张,可她说什么也不肯,急得哥哥在屋里直转圈儿。这时在屋里的大姐看出了大哥心思,也来劝妈妈。没办法,妈妈只得顺从,她从柜子里找出了那件平常日子从来不穿的蓝士林布衫,用木梳蘸了蘸脸盆里的水拢了拢头发,然后,又给我换了件新衣裳,便带着哥哥和我去大舅家窗前照相。大哥把五毛钱塞给了妈妈后,没多大一会儿他就出去巡诊了。妈妈看着还得排一会儿号,站了一会儿便拽着我出了人群,回家脱下那件衣服,挎着筐,领着我径直向庄稼地走去。说真的,那时我是满怀期待要照相的。可妈妈拽我走,也只能随从,路上问妈妈:“咋不照啦”?她长叹了一口气说:“五毛钱花不值得啊!”那天,她割了一筐猪菜回来已晌午了,站在院外看看大舅家院子里照相的人都散去了,这才领我进了院。妈妈第一次照相,应是1982年的春节。一天早饭后,爱人的三妹曼茹来为父母拜年,因这三妹性格开朗,也灵巧能干,在我们的婚前婚后常常来帮我家干些活,于是她便和我的父母混熟了,不时还开点儿玩笑。那次她为父母拜年,不光是带些拜年的礼品,还特意带来一架“海鸥120”相机。三妹坐在炕边暖和了一会儿,把照相机拿出来时,妈妈问:“三姑娘你拿的这是个啥?”曼茹半开玩笑地说:“这是照相机。”“给谁照相”?妈妈又问了一句。“你不是说过你没有订婚照吗?今天我就先给你和大爷补拍一张‘订婚照’ 再给你们照个全家福。”

  说照相,妈妈便惊慌起来。本来在炕沿边儿的她,一听说拍“订婚照全家福” 什么的,便嗖地向炕里面挪,直到窗台才停了下来。身子也好像有些发抖,满脸的不自然。我和爱人让她整理一下衣服照张相,可她就是不肯。在我的一再劝说下,她才从炕里下来,勉强地拍了一张我们四个人的全家福。要说逗人的,就数那张她和爸爸的“订婚照”了。爸爸可能因妈妈的那番“谦虚”,满脸的不高兴,而妈妈则撅着嘴,眼睛斜视着爸爸。说来那次照相确实让人捧腹的。可我总以为那才是真实的表达,还保留着呢!也因有了那一回经历,每逢过年过节、家庭聚会啥的,这三妹妹总要到场为我们拍照存念。每一次,她都先为两位老人合个影,再分别单照一张。后来不但适应,可以说习以为常了。应该说拍照,还真的成了妈妈晚年的生活记录。去年,有一次与原来家属大院的几位老邻居相聚的机会,见面时还问我:“大婶儿身体还挺好吗?”不容我回答,他们便夸起妈妈来。应该说,在那段和暖的日子里,妈妈和我们那个楼的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大人和孩子们相处都非常融洽。这些老感情都是真的,没有半点玄乎的。她的信条:远亲不如近邻——居家过日子,总要有个相互照应才是。妈妈这一生最喜欢的就是孩子。女孩男孩她都喜欢。自家的儿孙喜欢,外人的她也喜欢。那时,她无事便坐在楼下晒太阳。一见到谁抱个孩子过来,她都要站起来去看一看,不是用嘴亲亲脸蛋儿,就用手指点点小嘴,然后再夸两句。她见谁都这样,一来二去不要说这些年轻的妈妈愿意跟她说话,就连那些一点点长大的孩子,也都跟周奶奶有了感情。特别是和我女儿一样大的小朋友,晚上一放学,我家就变成了“学后托”。女儿和小伙伴儿围着妈妈在院子里玩耍,有时天黑了,有的孩子爸妈还没回来,她便把孩子领进屋里。若赶上个逢年过节,她的果匣里要有什么点心、糖果之类的,便拿出来给孩子吃。一年暑假,几个女儿的同龄玩伴相聚,见面就是“奶奶挺好的?”“她在那边挺好的。”这时小姐妹们都是相对无语……

  妈妈一辈子热心肠,在农村时是,在城里时也是,最大特点是愿意替人家操心。在我们住的那个大院里,天黑了,要是谁家的仓子门没关,谁家的自行车没推进仓子里,她就要站在院子里提名道姓地喊。妈妈这么一喊,我和爱人就感觉不好意思。我耐着性子跟她说:“妈,不关咱家的闲事儿就少管吧!”她虽满口答应了,可若遇到了这事儿,她虽不喊了,可又改变了法子,居然背着我们来了个“上门服务”。趁我俩不注意时,她悄悄地从楼梯爬上去敲开人家的门,这个那个地去告诉人家。记得一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人们都上班去了,天突然刮起了风,西北天的云黑压压地涌来。那时,趴在窗口的她,亲眼见一阵风过竟把邻居张师傅家的酱缸布帘子掀上了天。这可把妈妈急坏了,急中生智的她一转身走到厨房便把做饭的锅拔了下来,蹀躞着小脚便把锅扣在了酱缸上。刚转身回屋,一场大雨瓢泼而下。雨过天晴,爱人下班回来进厨房准备做饭时,顿时懵了。转身问妈妈:“咱家的锅咋没了?”这时,她不好意思地说:“刚才下雨时,我看张师傅家的酱缸布帘刮丢了,我就把咱家的锅搬出去给盖上了。”爱人听了婆婆一番话,笑着开玩笑说:“妈,您可真是活雷锋啊!”后来张师傅夫妇知道了,还亲自登门感谢。妈妈从不会表现自己,帮谁做什么也没啥目的,总觉得都是她该做的。也缘于她的为人做事,从农村搬到城里,无论是平常日子,还是逢年过节,总有那么多亲朋好友和乡里乡亲来看望她。如今她都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偶遇熟悉她的,见面还都要提及她。说真的,每次心里都酸酸的,想念之情也油然而生。妈妈那张照片确实没再找到,可她慈祥的面容连同那个窗口久久地定格我心。——是家训,也是家风……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