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捧读《查医生援鄂日记》,感动泪目同时,心底自然生发的是敬意。“赖以拄其间”,是我突然间想到的最能表达对查琼芳们不畏生死、一往无前的精神的赞语。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疫!
《查医生援鄂日记》的“战时记录”讲述了开战前的淡然,战端一开的毅然,战斗中的决然,胜利后的欣然。从整装待发,到闻令而动;从奋战拼搏,到胜利凯旋,67天的日记,67天的战斗,每一天看似重复,每一场却又那么惊心动魄。疫情突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冠肺炎,致病之重、致染之速、致死之高,让天天与病魔打交道的专业人士都啧舌,更令普通百姓慌恐。
“倒海翻江卷巨澜”,疫情成了紧压在人们头顶的阴云。然而,“快马加鞭未下鞍”“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全国4.26万名医护人员飞临武汉,义士捐款捐物、卡车司机自发运送、志愿人士筹措防控用品,源源不断的救援物资运抵湖北……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医护者;哪里在防控,哪里就有志愿者。
《查医生援鄂日记》是这样记录“猛士”的:“24日是农历除夕,年夜饭吃到一半,就接到了当晚出发去武汉的通知……起飞时间是24:00……飞机在轰鸣声中飞上蓝天,带着任务的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踏上征程……
“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棉大衣,坐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在安静的环境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每一次的心跳和呼吸……
“十几个小时下来,他的脸上已被N95口罩压出深深的压痕,鼻梁上已有了压疮。今天他也是夜班,但他今天白天还是赶去了医院,完成他昨天没有完成的事情。他说今早有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忍不住掉了眼泪,不为自己的辛苦,只为武汉人民经历的痛……
“病人情况不太好,家属明确表示放弃对老先生的一切抢救。但是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没有放弃,哪怕只有一丝丝生机,我们也在竭尽所能,用高流量氧、无创呼吸机等多种救治措施……
“没过几天,病人又出现了气胸,接下来就是我在隔离病房第一次独立操作,800毫升的气体是我一针筒一针筒抽出来的。记得当时我一边抽,心里一边嘀咕:‘姐抽得不是气体,姐抽得是新冠病毒!’这种穿着隔离服操作的艰难和浑身闷热汗湿的感觉我会记一辈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新冠病毒疯狂肆虐,敢于正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
《查医生援鄂日记》对“真的猛士”的诠释,没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呐喊,却让我们震撼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武汉别怕,我们来了!”这是参加武汉新冠病毒一线战役的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声。北京的医生来了、上海的医生来了、其他各省市的医生来了、内蒙古的医生也来了……
医生来了,就有救了。“一位戴着呼吸面罩的病人,一听到上海医疗队来了,还摘下了面罩,告诉我们‘希望我们可以救救他’,我们赶紧让他戴上面罩,安慰他要对疾病有信心。”
信心,不只病人要有,更主要的是医生要有。面对“全新”的新冠病毒,面对医疗物资紧缺的状况,看《查医生的援鄂日记》知道,一开始,医生们显然自己心里也是没底的。然而,第二批援鄂医护人员来了,各种物资陆续来了,李克强总理来了,科学防控举措来了……“守得云开见阳光”,查琼芳们信心如磐石、勇气似东风,她们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地工作着,一如她们传唱的《勇气》:有一种勇敢,是明知艰险,也决不回头。
“总有花开的时候。”《查医生援鄂日记》,记录的是医护人员每一天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更于其中蕴涵着无穷的力量,无限的精神。那种不见成效不退缩的勇气,不到胜利不收兵的执著,真正体现出了猛士豪情和英雄气概。当查琼芳记下“我们曾经为武汉‘拼过命’”的时候,武汉已经开始复工了,武汉重新振作起来了。
“山一样的崇高信仰、海一样的为民情怀、铁一样的责任担当、火一样的奋斗激情”,是上海的时代奋斗精神。查琼芳们就是带着这样的精神、情感和使命奔赴前线、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
网上流传着一个诙谐而有意味的段子:钟南山、火神山、雷神山,三山震妖疫。《查医生援鄂日记》讲述的就是山。那一位位不畏风险的医护工作者,一个个坚守防控岗位的值班人,一群群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他们,就是崇高信仰的山,坚如磐石的山,不惧风雨的山,顶天立地的山。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战争年代的“山”,变成了今天的斗士。查琼芳们,有医生、有护士、有解放军、有志愿者、有清洁工、有驾驶员……当然还有领导、院士、科学家。最重要的,有党、有政府。
锷未残。鄂未残。天未堕,山拄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