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拍与当代艺术自身无关
最近一年来,舆论从各个角度不遗余力地诋毁当代艺术,而中国当代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艰难起步,后被艺术市场天价炒作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火爆的当代艺术及当代艺术家,似乎有进入主流文化的可能。实际上,在中国现行文化及思想生态上,当代艺术决然是没有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可能。
从今年秋拍的几场拍卖会上,数个“当代艺术”作品不仅有过亿元的天价成交,也不乏惨淡流拍,似乎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场面。然而,多数当代艺术品的市场表现业绩平平,鲜有过人表现……实际上,对这些拍卖价格的关注毫无意义。反思这些艺术市场中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对当代艺术自身的讨论体系中。
多种不良表现背离当代艺术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众对当代艺术依然陌生,认知还停留在天价拍卖的表象中。更多艺术爱好者使用传统“美学”来评价当代艺术,往往得出丑陋、恐惧、漫画等等的错误结论,他们误认为当代艺术应该像他们推崇的胸大无脑的“美人画”一样,悬挂在客厅沙发后面,换来各种言不由衷的赞叹……
显然,当代艺术并不是为了“美”而创作的艺术;同样,当代艺术也不是为市场买卖而创作的艺术。当代艺术是探索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城市)、人与时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学(这里的美学并不是指世俗的审美)。甚至,杰出的当代艺术家正在抵御日趋被金钱绑架的艺术生产,而不屑于世俗审美甚至反美学的艺术创作也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了。当代艺术不应该为任何组织或者金钱打工,那些片面地用价格高低、好不好看的世俗审美来评价当代艺术的方式,都背离了当代艺术的本意。
多数艺术家被当代艺术淘汰
当代艺术不追求永恒,因此也不会出现永恒的当代艺术。同样,当代艺术也没有终身的艺术大师,只有创作出重要艺术品的重要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评论当代艺术作品时,总是要回到该作品创作的特定情境中。从这个角度看待目前中国拍卖市场中的“当代艺术”,显然漏洞百出。
首先,这些所谓的“当代艺术”明星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创作出一些有特色的作品,其后则一直在重复这些过气的内容和形式,了无新意。从当代艺术创作的现时性而言,这些所谓的市场明星是一群毫无价值的“活死人”。所以,这样一群吃老本的人不仅不能代表当代艺术,只会让更多的人误解了当代艺术。他们是一群利用大众对当代艺术误解的艺术投机商人。现在,在学术界,严肃的艺术批评家已经很少从艺术的角度关注他们(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被关注的学术价值了),只有那些大众媒体,利用高价拍卖、炒作话题,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第二,由于中国普遍性缺乏当代艺术的普及教育,对待当代艺术的理解依然沿用中国旧传统。比如,认为当代艺术家一旦因为某个阶段的成功,从此该艺术家的所有作品都很“值钱”。事实上,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是以作品本身为主,而不是以个人为标准。比如,方力钧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创作出以光头为特征的“泼皮艺术”,但不代表方力钧此后的作品就必然具有当代性。事实的确如此,他们这类型的艺术家目前的成就,依然无法超越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的成绩。此后的20年,他们由于没有跟上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然被当前的当代艺术淘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待现在的当代艺术市场,不是这些艺术明星被艺术市场淘汰,而是他们早已被当代艺术淘汰了。
当代艺术不因诋毁失去光彩
只有重要的当代艺术作品,而没有当代艺术大师,知道这一点,才能理解当代艺术的市场。
当代艺术是时代的明珠、智慧的结晶,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一定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方式,不会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无知者的诋毁等等而失去光彩。
从投资艺术品的角度而言,当代艺术也是最具挑战性和回报最大的艺术门类。但是,当代艺术界也同样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所以风险和机会共存。
从当代艺术创作的现时性而言,这些所谓的市场明星是一群毫无价值的“活死人”。所以,这样一群吃老本的人不仅不能代表当代艺术,只会让更多的人误解当代艺术。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