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各朝各代都产生了大量的图书文献。如果要问最大的书是哪一部?那就是古今闻名的由清乾隆帝下令编修的《四库全书》。
“四库”是什么意思呢?这与中国古代对图书分类体系有关。古代整理图书时,按书籍的内容不同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因此,乾隆帝把它定名为《四库全书》。
说《四库全书》是古代最大的书,不是指它的开本大,其实它比你看过的画册大不了多少。“大”是指它包含的内容多、册数多。这部大丛书总共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清朝乾隆以前2000多年以来的重要书籍3500多种。这些书里包括了古代所有的重要著作和科学技术的成就。全部大书一共有200多万页,装订成36000多册,再装入6100多个函套中。如果一页接一页连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多呢!
乾隆皇帝不但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多胜利,先后平定了西南、西北的判乱,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他还想在文化上超过以前所有的皇帝。什么事儿可以实现他的愿望呢?那就是编书,编一套前所未有的,最大的书。
编书要挑选最好的版本,因此首先是征集全国各地流传的各种图书。为此,乾隆帝接二连三地下令,命各省官员广泛收集前代遗书和本朝著作,并把搜求到的图书陆续送到北京。为了奖励献书的人,乾隆帝还订立了奖励标准,凡是进呈图书在500种以上的,朝廷就奖给5000余册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100种以上的,奖给95册的《佩文韵府》一部。进献图书特别珍贵的,如宋元时期的珍本,还能得到乾隆帝的亲笔题诗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为纂修《四库全书》,朝廷专门开设了“四库全书馆”。既然是皇帝命令编书,那么编辑此书的也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主要负责人由皇帝直接任命,一般是皇室郡王、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编书人则是从翰林院和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中特别征召的。据统计,在四库馆任职并且列名的朝廷官员和文人学者多达360人。大家熟知的纪晓岚就是《四库全书》的负责人之一。
经过辛勤的工作和艰苦的努力,数百名编书人陆续将全国各地进献的书籍、宫内各处藏书,以及明朝皇帝编的《永乐大典》等数以万计的珍贵典籍,全部集中到专门编辑《四库全书》的地方,进行全面清理和编选,最终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为便于保存和传播典籍,乾隆皇帝又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将《四库全书》抄录了正本七份,送到不同的地点收藏。所有的书籍抄成后,还要对照原本,反复校对,尽可能避免错字。天天抄写,难免有抄错和写乏的时候,为了保证进度和质量,书馆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5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同时还规定,每抄错一字记过一次,每查出原本错误一处记功一次。在各册之后,都开列出校订人员的职务和姓名,以明确校对者的责任。这样,每册书都经过反复严格的校对,确定无误后才能装潢进呈。因为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校工作进展顺利。
由于《四库全书》内容太多,书的数量也太多,抄录与校对工作成为编书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花费人力物力最多的工作,前后共用了14年之久。参与各项工作的人数达到4200余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真是空前绝后啊!
在七部《四库全书》抄本中,先抄的四份分藏于“北四阁”中:即故宫文渊阁、奉天(今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续抄的三份分藏于“南三阁”:即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北四阁禁地森严,不对外开放;南三阁则对该省士子开放,允许他们到阁内抄阅。另有副本一份,存在翰林院,也允许抄阅。
《四库全书》是用浙江出产的上等开化纸缮写的。书册封面采用丝绢装裱,绢面色彩遵循乾隆帝“经、史、子、集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装潢的理念,即用象征四季的颜色来标明书的类别:经书是儒家经典,居群籍之首,尤如新春伊始,饰以葵绿色;史部为历史典籍,著述浩博,如火之炽,应用红色;子部采撷诸子百家之学,如同秋收,饰以蓝色;集部诗文荟萃,好似冬藏,饰以灰褐色。一目了然。南三阁之书与北四阁之书稍有差别,经、史两部不变,而前者的子部为玉色,集部为藕荷色,仍不离取法春夏秋冬四季的初衷。
《四库全书》虽然藏于南北七阁之中,但是纸本书籍毕竟不耐水、火。在历经沧桑之后,八部正、副本《四库全书》,只有三部原本保存至今:文渊阁本现存台湾,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制成光盘;文津阁本现存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现存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历史战乱中散失三分之二,后配补三次始齐,也是全本,今存杭州。此外,文源阁本及副本毁于侵略战争,文宗阁本、文汇阁本毁于国内战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