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保税:文化艺术品保税新思维
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在税制未能得到实质改革之前,利用保税区进行艺术品“保税交易”为业内提供了一线希望。这就是北京天竺保税区艺术品拍卖和上海自贸区艺术品拍卖格外引人关注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的艺术品保税交易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要想突破困境,首先得有新的思维,转变传统观念,开展大胆探索。
我国最早设置保税区时并未考虑到文化艺术品的保税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外高桥获得批准成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2008年,北京天竺获得批准建立综合保税区。在这个阶段,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外贸商品和工业品,文化艺术品的保税功能没有被开发出来。2011年和2012年,文化部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的综合保税区内批准了两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这个阶段,文化保税的概念开始逐渐成形,对文化产品参照外贸商品和工业品的保税政策执行。这一保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空间保税,即将保税的产品从空间上隔离在一个自成体系的密闭空间(保税区)内,只有在这个空间内才能享有保税政策,一旦离开保税区,即不再享有保税的优惠政策。这就是“空间保税”待遇。
2012年以来,随着艺术品保税交易的逐渐增减,一个突出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了。“空间保税”对于标准化的外贸产品和工业品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文化产品尤其是艺术品有其特性,在保税期间文化艺术品往往不是在保税仓库内静止不动的,而需要不断流动,以满足其展示和交易需要。由于传统的保税区通常都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或靠近机场,或紧邻港口码头,这些地方恰恰不是文化艺术品展示和交易的恰当场所。艺术品在保税期间,通常需要在保税区内和保税区外进行流动,而这是传统的“空间保税”政策所不允许的。
刚刚结束的2013苏富比北京艺术周共拍出121件,总成交额为2.27亿元人民币,其中保税拍卖成交额9687.8万元,成交率89%。这次拍卖之所以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主要得益于北京天竺保税区海关的大胆改革。在这次拍卖中,北京天竺保税区海关为苏富比量身定制“上门服务”,把拍卖所在地北京国贸(三期)平移为保税点,突破了现有只能在封闭的保税区内进行交易的限制,在提高交易便利性上体现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大大降低了拍卖成本。
“空间保税”与文化艺术品特性不相符合,应当通过对文化艺术品实行“身份保税”的方式满足文化艺术品的特殊流动需求。对文化艺术品实行特殊的身份保税,即赋予文化艺术品以保税的身份,这个身份不因其离开固定的保税区而消失。文化艺术品可以在保税状态下进行展示或交易。为了配合这一保税制度的实施,政府应授权在保税区外建立一系列保税中心,同时授权给一些机构专门开展保税经纪,在由这些机构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允许其将取得保税身份的文化艺术品带出固定的保税区。这些保税经纪要随时通过网络平台报告保税艺术品的行踪。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艺术品的流动特征与保税的特殊要求之间的矛盾。
总之,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空间保税理念,对文化艺术品实施“身份”保税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保税政策对艺术品交易的促进作用。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