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佛像收藏:冷门转身变天价

时间:2013年11月16日来源:作者:黄辉

金铜佛像在近两年迎来了市场发展的第二波热潮

欧美拍场上出现的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随着11月8日首都博物馆“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的开幕,佛像艺术再次成为藏界关注的焦点。此次展览展出的99尊佛造像,由唐至清,时间跨度上千年,形式有石雕、木雕、金铜佛像,也有夹  干漆,体现了高超的传统造像工艺,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佛像艺术。其中,金铜佛像在最近两年迎来了市场发展的第二波热潮,而存世罕见的木雕佛像市场价值处于洼地,未来行情值得期待。

  对于启动较晚的中国佛像艺术品市场而言,在短短10年时间里,从曾经的收藏冷门,转眼成为近年来拍卖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并频现天价,佛像艺术再次迎来新的市场热潮。

  两件天价拍品引发的两波热潮

  追溯国内佛教艺术拍卖历史,最早当属2004年中国嘉德推出名为“尊崇之美”的专场,成为内地首次金铜佛像专场拍卖,敲响了内地佛像专拍的第一槌。随后,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匡时”)、天津文物公司等多家拍卖公司也推出金铜佛像专场拍卖,佛像艺术的价值逐步得到了市场肯定。

  佛像市场行情的飞涨当属2006年香港苏富比的佛像专场拍卖,2006年,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备受关注的“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开槌。伦敦藏家斯皮尔曼家族旧藏的14件明永乐宣和年间的宫廷造像总成交额高达3.4238亿港元,其中,高72.5厘米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大明永乐年施”款)以1.2359亿港元成交。“苏富比的这一专场拍卖,以及这尊永乐造像的天价成交额,将中国佛教艺术品的拍卖和收藏带入到内地的拍卖市场,成为继明清官窑瓷器之后的第二个主流板块。”艺术品鉴藏顾问梁晓新如是评价这一专场。

  这一专场拍卖形成了佛像收藏的一轮热潮,也拉动了佛像板块的整体行情。在随后两年,一批佛像精品涌入市场,佛像的价格也得以快速上扬。然而,由于买家群体的根基不稳固,佛像市场投机成分较大,价格很快回落,2008至2011年,佛像市场整体进入调整期。不过,北京尚仕雅集文化艺术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西平措对于这种行情的解释是,行情调整是因为市场再没出现真正优秀的拍品。

  然而,自2012年以来,在艺术品市场其他板块纷纷进入深度调整期时,佛像艺术板块却逆势上升,掀起了新一轮的佛像艺术热潮,各类佛像艺术论坛、展览活动不断,各大拍卖公司也加大了佛像拍卖的力度和规模。香港苏富比、北京翰海、北京匡时、中国嘉德等拍卖公司都加强了佛像艺术的征集力度,组建专业团队,在世界各地搜罗拍品,推出了佛像专场拍卖。目前,由一西平措主持的金铜佛像专场拍卖已成为北京翰海的品牌专场,深受佛像藏家认可。中国嘉德在时隔9年之后,再次于今年秋拍推出佛像艺术品专场拍卖,并提前在全国展开佛像专场拍卖的巡展。

  而今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以2.36亿港元成交的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再次将佛像艺术品市场推向了另一个发展高峰。一西平措表示,天价成交的这尊佛像,可视为佛像艺术品第二轮价值成长的结果,表明佛像艺术品市场已达到成熟阶段。在近10年时间里,中国佛教艺术品市场基础逐渐被夯实,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梁晓新看来,佛像板块的市场发展历史并不长,佛像拍卖与收藏在国内仍属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中国内地金铜造像的第一波拍卖高潮,也是由一尊当时同样以天价成交的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所引发的。而在8年后,广东藏家郑华星再次以一尊天价永乐宫廷造像奠定了拍卖市场的第二轮浪潮。”

  佛像收藏再次升温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佛教艺术品的市场热潮,国内外市场是同步的,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内地及港台买家的积极参与,相比其他艺术品种而言,佛教艺术品的国际认可度及流通程度更高。

  尽管如此,佛像鉴定专家王立军表示,海外和国内藏家审美的品位大不相同,造就不同的市场际遇。海外佛像藏家热衷于高古佛像和汉传佛像,他们更注重佛像藏品的内涵与艺术性、历史与宗教背景。在欧美拍卖市场中,也是北齐、北魏、隋唐时期的佛像占据主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相关拍卖专场。而国内藏家收藏以明清时期藏传佛像为主,尤其追求具有华丽色彩的明清宫廷艺术风格造像,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北京已逐渐成为佛像艺术品交易中心。

  梁晓新分析,港台地区佛像收藏家们的艺术眼光和收藏标准明显国际化,在收藏范畴中,主要以明清时期的铜鎏金作品为主,“与其说是与国内的收藏投资趋势相似,毋宁说是国内的风尚在追随着港台地区的趣味与模式。”他认为,佛教造像制作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整个亚洲地区都参与其中,形成了风格复杂多样的艺术样式,欧美人士早在上世纪初期就已取得了丰富的考古、研究、鉴赏的成果,所以佛像收藏乃至市场的真正话语权,应该还是在西方。

  一西平措则认为,藏传佛教造像的火热以及宫廷造像的升温,都是佛像回归历史与艺术的表现,藏家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佛像的来源以及历史价值,更多的人涌入博物馆去参观和了解佛像和佛教文化,而宫廷造像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造型和深厚的艺术历史价值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收藏热潮。

  艺术品位的回归

  在国内,佛像过去都被划入文房杂项的板块,只是最近这几年才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品种,但纯粹收藏佛像的群体仍是小众,并且多是从兴趣爱好出发。然而,由于近几年来拍卖市场的快速膨胀,也吸引了一些投资人士,私人或私募基金、私人博物馆等方面的买家越来越多。梁晓新表示,在过去短短的几年内,北京、上海、成都和厦门均成为比较成熟和突出的收藏重地,各有活跃而实力强大的收藏圈,具有不同的收藏风格和特色。

  王立军也认为,佛像收藏依然是一种小众的收藏品,多数藏家没有将其列入专门的收藏项目,而且佛像涉及的收藏知识广泛,存在鉴定难、收藏难的情况,因此,并没有过多的热钱介入。“佛像的技术门槛也比较高,古代佛像的雕塑工艺比较复杂,与冶炼、铸造、雕刻等技术密切相关,而且佛像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佛教知识,也不是入门者能马上参透的。”他说。

  梁晓新表示,在目前明清官瓷器的市场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佛像的市场仍属起步阶段,仍是有良好前景的价值洼地,同时,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背景中的佛教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佛像艺术的群众基础与吸引力,将带领更多中国收藏家继续加入和主导国内外的拍卖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内地藏家们艺术品位的日益提高,高古作品也将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公元12世纪或之前的来自印度、阿富汗、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的造像将逐渐进入下一轮内地收藏家们的视野,而这个板块也受到欧美以及日本地区收藏家们的偏爱,预计将有罕见珍品陆续现身国际拍场。

  一西平措则认为,佛像艺术品价值的回归也代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缩影,收藏者们如何确定自己的收藏目标非常重要,从众购买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希望藏家能更多地通过佛像去了解佛教理论和思想,而不是只停留在追求经济价值或单纯的顶礼膜拜上。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