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艺术的好市场在哪里?
2013年艺术界首先所要做的是一种信赖艺术经济,让信赖产生溢价,从而让人重新凝聚艺术价值的常识和判断,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精神产生所需要凝聚的方向,而不是不断成为资本经济不同花样的配套工具——至少当代艺术品能够挑起这个精神创新需求指向的地方。过去10多年左右艺术发展的是市场指数,而不是在观念领域的深度重新,因此被做文章的是艺术资本化层面的东西,而掩盖了艺术自身的发展关系。不能只看到过去那种被张扬起来的高价位,这只是市场的一个集中爆发点,但不是中国当代艺术消费的常态渠道。这个信息至关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需要一场真正深入“民心”的进化论。
恢复一个行业的理性、良心,甚至这个行业的尊严所在——有利于这个系统真正回到一种基础性的认知,从而真正扩宽这个行业的价值通道。要祛除资本市场的魅影,重新“接地气”,找到艺术具有本土的“真实需求”。这种内部生长性的“需求”关系,才是决定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衰成败。比如我们一直在围绕在欧美艺术话语的迷局中,诸如以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泰特、MoMA、苏富比拍卖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佩斯、古高轩和白立方等为艺术主流膜拜结构,就是试图在这上面寻找自信作为指标,并为之挤破头、奋斗的国际化接轨情操,从而我们有了完全克隆化的艺术风格,有复制化的双年展和博览会模式,当然还有对国际一线明星的膜拜,唯独缺少了对自身艺术发展脉络与主线的清晰诉求,于是中国当代艺术成为某种国际行销的“样板戏”输出。当社会意识形态有所变化之时,这些作品成为了一种滞后的信息,而无法呈现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活跃度,在这样的一个全球信息背景下,很多资本开始放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需求,造成了国际需求“空缺”,国内在买家尚对当代艺术处于不信任的状态,于是形成了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非常不好的需求“断裂面”。要在经济不明朗的时期来弥补这个“断裂面”其实着实不易,但是当代艺术有一个很大的“后手”,就是可持续性的创新与创造力——这正是当代艺术拥有好市场的密码所在。
在人们精神处于迷惘,在没有信仰的情况下,当代艺术的市场价值则可以作为颠覆性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好的挖掘,从而弥补存在的“断裂面”。我想当代艺术市场在这方面的渠道和信息嫁接过少,这才是未来要重点改善关系的一个环境。市场是一个双向的问题,艺术界运营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需求方向,那么仅靠现有的环境渠道,就很难想象能够支撑出一个新兴的艺术市场。因此重新寻找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需求“蓝海”,则应该成为下一个出口。这里有必要提一句,去年成立的北京画廊协会,应该有必要在这方面的功能和新关系信息传递出来,从而为行业的市场转移铺垫新的路径和实体导向。而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的崛起则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挖掘新的客户投下了“基础设施”,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未来空间”是可以预判的,而不应该成为艺术界生态沉重的一环——市场是激发想象力,而不是成为整个行业困境的包袱,况且我们也不认为之前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好市场,很可能那种市场并不属于我们的,只是一种时代的产物,现在要的是重新开始,这才是可以把握的一个市场真实的市场方向。我想如果多管齐下,又能够真正还原当代艺术的社会性,这一轮危机还有可能是当代艺术走向另一个起点的开始,因此中国当代艺术阶段性的低潮,并等于这个领域不存在新的方向,一切还是基于这个行业真实性的“常识”判断构成。
我的观点是当代艺术在艺术方面更具有现在和未来消费的形态,但是不是被现有的替代物所替代,现在就处于这种阶段——在当代艺术自身价值无法成为社会一种消费指向,也就无法吸引更大众的眼观,人们就无法把注意力投向这个领域,尤其是当代艺术完全没有一个信赖的环境消费场,更是分离了原有聚合的人群,而培养新兴的加入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等待。中国当代艺术已经除过去粗糙面?,进入了深度化的整合,恰恰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一个去伪存真的发展态势——因此不应该被眼前的雾霾所掩盖,而失去了行业的信心。从单点路径到多点挖掘,需要更多细分的工作要做,这才是这个行业开始走向成熟的某种标志——以前是看不到这种情况存在的,大家都在不同方向不知所以然的“膨胀”,而现在是能够看清楚真实处境的最好阶段。当代艺术毕竟不是一个常态的流行消费品,具有高度的黏合性,而是需要众多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支撑出一个好的市场氛围出来。但是好在中国现实社会是一个万变的关系场环境,所有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变化与流动的理由。当代艺术的爆发点,仍然是具备的。
这里有三个方面可以把这个“爆发点”放大出来:
一是当代艺术特殊价值与现实需求度的匹配度将会上涨,更多的满足新兴群体观念导向的需求;
二是,当代艺术对应的是现在和未来,它接触点存在了更多跨界的关系,而这个跨界从产生的影响力和融合力将逐渐跨大出来。
三是,当代艺术去除了泡沫之外的东西,它沉淀下来的价值恰恰是社会所需要释放的正能量,因此人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会回到一种理性的常识,而常识推动下的消费正是真实需求的动力。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好的艺术品不可能没有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是真实存在的——关键在于你如何抢夺出来这个“份额”,真正的消费者是不可能持币观望的,只要能够找到替代品,可能他们的兴趣就会转移,这就是市场的平衡性和多面性。所以不用担心现有坏市场的信息,完全可以想想只是更好的市场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城镇化过程,新组建的家庭,以及富人和白领这些层面的群体都是当代艺术本土化需求重要的庞大的目标客户群,这不是在意淫,而是在转化现有市场化板结的路径。这里有一个对比非常强烈: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被国际开发了一个时期的特殊市场,但是自身的市场信息被没有很好的释放,尤其是渠道完全没有被开发出来,因此我想说的是,目前798和宋庄的低谷期,并不等于这个社会不需求艺术品的调剂,尤其是新兴的艺术人群,也不只是传统艺术所能辐射完全就能够满足的。
其实艺术运营领域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模式,比如,现有的文交所虽然无法真实落地,反而削弱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信赖度。比如艺术银行也是让更多人能够像买房子那样卖得起艺术品,特别是艺术租赁更是在银行金融的担保下把艺术请进家来变成可能性,这都是基于环境变化的市场反应。未来这些层面的市场探求将会更多,因此所要的是重新整合和重构艺术圈这个可以信赖的链条,从而让当代艺术品为更多人所需求。我觉得当代艺术之前的环境现在看来还是过去碎片,并没有被整合起来,从而分散了艺术的利用率,也把一个不真实的艺术市场传导的过于烫手,以致系统几近崩溃,而现在要做的是磁盘整理和系统升级,甚至是选择苹果或者是安卓系统的问题。此外,我对传统的二级市场,拍卖公司的建议是手段的变化,现在这种局面只会造成自欺欺人的结局,已经完全无法让人“信赖”——改变拍卖系统是唯一的选择。而对一级市场画廊机构的建议是轻画廊的概念下,敲开那些奢侈品用户那颗对当代艺术还费解和不迷路的心。
我想冬天所在的地方,春天也还会到来。中国一二线城市有能力接受当代艺术作品的潜在人群还是非常强大的,而这就是需要在新的时期,被重塑的艺术市场新关系、未来的力量和机会点。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所能够遇见的“市场”,而不是现在看到的市场需求假性饱和。重塑基于内生需求的艺术新市场,同时又能够放眼世界艺术市场的格局,从而让艺术能够真正加起一个有利于社会,促进人们观念启发,产生真实效应的良性循环机制,或许是我们所要争取的艺术真实的现在和未来。
(编辑:trs_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