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市场破千亿艺术品保险谁来埋单
时间:2011年09月23日来源:作者:
近十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国际上风生水起,交易规模完成了从数十亿元到千亿元规模的跨越,其狂飙突进的趋势令世界侧目。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规模将达到3600亿元。然而风光背后,不断热化的收藏品展、拍卖品展等行为却几乎完全裸露在保险之外。究竟是什么样的风险让保险业在巨大市场诱惑下停滞不前?
迟来的第一单
近日,中国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与某金融公司签署保单,为其旗下拥有和保管的总价值为1.2亿元人民币的29件艺术品,提供从馆藏、展览到运输各个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保障。值得一提的是,这是2010年推出文化产业保险试点之后,我国保险业签发的第一笔国内艺术品综合保险保单。
与持续火爆多年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相比,这个“第一单”来得不免有些迟缓。2010年,我国内地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超过500亿元,占全球艺术品拍卖额的33%,但国内艺术品展览九成以上未买保险。
“2009年,我们去新加坡办画展,在运输环节曾请国外保险公司做过短期保险。在国外做展览,运输过程必须买保险。”北京易画廊渠道总监蔡汉宏告诉笔者,画廊仅有几次买保险的经历,都是在国外参展时买的,买的也都是外国公司的保险产品。谈到国内艺术品保险,他表示:“并不清楚是否有专门的保险产品来弥补艺术品风险损失”。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博物馆、美术馆的多数藏品也都处于“无保”状态,艺术品保险的缺位由来已久,一些艺术品即便购买保险也大都像“走形式”。今年5月,故宫博物院7件临时展品失窃。遗憾的是,它们只象征性地投保了31万元,离其真正高达上千万元的价值相距甚远。
风险阻碍发展脚步
究竟是什么羁绊了国内艺术品保险发展的脚步?
中国人保财险的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由于艺术品市场存在专业门槛高、价值巨大、风险集中、估值困难等技术壁垒,致使国内艺术品保险产品长期缺位,与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相脱节。
“最大的问题在于艺术品的风险难以确定。”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分析,艺术品往往具有独一性,确定标的物的真伪和价值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而国内缺乏权威有公信力的艺术品评估鉴定机构,造成艺术品价值很难确定,保险也就缺乏依据。据了解,国内几家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如文化部的鉴定中心、故宫博物院、省级博物馆等都是事业单位,只对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评估,并不为商业服务。
“其次是技术上的难题。由于缺乏基础数据以及相关技术、人才方面的储备,国内保险公司很难依据经验计算艺术品损失率从而制定费率。”徐晓华认为,国内艺术品保险意识不足造成的低投保率,使得按大数法则运行的保险业不敢接单。艺术品参展时动辄数十亿元,风险的大规模集中势必令保险公司望而却步。
艺术品保险涉及存放、运输、展览多个环节,而国内缺乏专业配套的艺术品防损服务链。“不只保险公司缺乏艺术品收藏、鉴定、防损等一条龙防灾防腐的专业服务链条,国内的一些博物馆等也缺乏对艺术品必要的安全防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徐晓华介绍,艺术品不同于其他担保物,对安全措施的要求非常苛刻。“玉器、瓷器不怕水、耐高温但易碎;书画则对温度和湿度有较高要求。”
积极慎重且走且试
2010年3月,中宣部、保监会、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保险机构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同年12月,保监会与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人保、太平洋等3家试点的公司及11个险种,其中就包括艺术品综合保险。
在去年召开的世博会上,上海世博局要求所有展会参与者投保展品和艺术品保险,该保险由人保公司牵头,12家险企组成的共保体进行承保。此次艺术品保险的成功经验,为保险公司进行艺术品价值评估、鉴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文化产业保险的历史性机遇已经到来。”人保财险公司向笔者介绍,公司在文化保险市场的探索已经全面展开,并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保险联合工作小组,针对性地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风险特征的保险产品。2010年4月,太平洋财产保险曾为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陈逸飞画展60多幅作品提供了总保额6亿多元的保险。
但无论如何,对于投保方来说,保费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而一旦出险,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也是惊人的。这也注定了当前国内险资涉及艺术品市场必须要“摸着石头过河”,且走且试。
(编辑:system)
迟来的第一单
近日,中国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与某金融公司签署保单,为其旗下拥有和保管的总价值为1.2亿元人民币的29件艺术品,提供从馆藏、展览到运输各个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保障。值得一提的是,这是2010年推出文化产业保险试点之后,我国保险业签发的第一笔国内艺术品综合保险保单。
与持续火爆多年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相比,这个“第一单”来得不免有些迟缓。2010年,我国内地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超过500亿元,占全球艺术品拍卖额的33%,但国内艺术品展览九成以上未买保险。
“2009年,我们去新加坡办画展,在运输环节曾请国外保险公司做过短期保险。在国外做展览,运输过程必须买保险。”北京易画廊渠道总监蔡汉宏告诉笔者,画廊仅有几次买保险的经历,都是在国外参展时买的,买的也都是外国公司的保险产品。谈到国内艺术品保险,他表示:“并不清楚是否有专门的保险产品来弥补艺术品风险损失”。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博物馆、美术馆的多数藏品也都处于“无保”状态,艺术品保险的缺位由来已久,一些艺术品即便购买保险也大都像“走形式”。今年5月,故宫博物院7件临时展品失窃。遗憾的是,它们只象征性地投保了31万元,离其真正高达上千万元的价值相距甚远。
风险阻碍发展脚步
究竟是什么羁绊了国内艺术品保险发展的脚步?
中国人保财险的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由于艺术品市场存在专业门槛高、价值巨大、风险集中、估值困难等技术壁垒,致使国内艺术品保险产品长期缺位,与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相脱节。
“最大的问题在于艺术品的风险难以确定。”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分析,艺术品往往具有独一性,确定标的物的真伪和价值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而国内缺乏权威有公信力的艺术品评估鉴定机构,造成艺术品价值很难确定,保险也就缺乏依据。据了解,国内几家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如文化部的鉴定中心、故宫博物院、省级博物馆等都是事业单位,只对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评估,并不为商业服务。
“其次是技术上的难题。由于缺乏基础数据以及相关技术、人才方面的储备,国内保险公司很难依据经验计算艺术品损失率从而制定费率。”徐晓华认为,国内艺术品保险意识不足造成的低投保率,使得按大数法则运行的保险业不敢接单。艺术品参展时动辄数十亿元,风险的大规模集中势必令保险公司望而却步。
艺术品保险涉及存放、运输、展览多个环节,而国内缺乏专业配套的艺术品防损服务链。“不只保险公司缺乏艺术品收藏、鉴定、防损等一条龙防灾防腐的专业服务链条,国内的一些博物馆等也缺乏对艺术品必要的安全防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徐晓华介绍,艺术品不同于其他担保物,对安全措施的要求非常苛刻。“玉器、瓷器不怕水、耐高温但易碎;书画则对温度和湿度有较高要求。”
积极慎重且走且试
2010年3月,中宣部、保监会、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保险机构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同年12月,保监会与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人保、太平洋等3家试点的公司及11个险种,其中就包括艺术品综合保险。
在去年召开的世博会上,上海世博局要求所有展会参与者投保展品和艺术品保险,该保险由人保公司牵头,12家险企组成的共保体进行承保。此次艺术品保险的成功经验,为保险公司进行艺术品价值评估、鉴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文化产业保险的历史性机遇已经到来。”人保财险公司向笔者介绍,公司在文化保险市场的探索已经全面展开,并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保险联合工作小组,针对性地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风险特征的保险产品。2010年4月,太平洋财产保险曾为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陈逸飞画展60多幅作品提供了总保额6亿多元的保险。
但无论如何,对于投保方来说,保费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而一旦出险,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也是惊人的。这也注定了当前国内险资涉及艺术品市场必须要“摸着石头过河”,且走且试。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