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艺术品估价与售价背后的秘密
凡是在各城市古玩城做生意的古董商都明白一个道理,同样的艺术品,在不同的经营者手里,能卖出不同的价格。越是珍稀的品类,不同商家的售价相差越大。从业者往往把个中原因归结为每个商家的客户层次不同,付款能力不同,因此售价不同,实际情况则远比这些复杂。
高端店家之所以能售出高价是因为客户对其商品真伪及质量的信任。高端店有品牌、有口碑、有洁身自好的自律和自重,真伪质量都要从严掌握才能赢得大客户和回头客。高端店的售货标准,不但要赢得买家的认可,还要赢得其他商家和社会舆论的赞许,绝非易事。只有不打折扣的质量和不打折扣的信誉,才能换回不打折扣的售价。商誉和社会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艺术品不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商品,买艺术品是买审美经验的载体,是买同辈乃至大众认同的面子,是买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在艺术品交易中,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件品类珍稀、质量上乘的艺术品,在藏家经手之前,往往会经历几个行家之间的转手加价。
如果以上的描述被认同为一种客观现实,那么这种现实常常伴随着陷阱。正如坊间俗谚所言:“不管真与假,只看收藏家。”从石渠宝笈到顾氏过云楼,只要有著录,不问真假,均能售得善价。实则既以历史上最著名的名家旧藏如项元汴、庞虚斋,限于历史条件,都有大量赝品混杂其间。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早晚年眼力之不同,也有自藏品与交易品的混杂勾兑,还有门生故旧的自存副本,乃至后世传人的偷梁换柱。在目前市场需求的压力下,曾经著录的赝品则咸鱼翻身,不断地获得新生游入市场,特别适合那些新入市的买家的眼力和需求。与之对应的现象是,专家的学术判断日益被边缘化,乃至噤口不言,隐身退市。
更有甚者,今天的大行家和大买家们,不仅创造出日新月异的价格,还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品味。历史积淀下来的审美标准及其载体,或者由于资源稀缺,如永宣青花,成化斗彩,或者由于政策限制,如三代青铜,唐俑宋瓷,陆续从传统主流的收藏中退潮。如今的价格已经偏离了审美标准的主轴,社会的关注和收藏的风潮,已经由流行而价高,变成了价高而流行。从审美的品位,变成了资本的品位。从藏家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到当年不入法眼的晚清官窑,都由于资本的炒作,成功地晋升为市场的热点。由于高价成交形成的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资本似乎可以推出任何一类商品、一种品位、一位画家,只不过由于缺乏文化的支持和社会的共识,孤军奋进的资本马车,大部分会陷入历史的沼泽中,成为沉没资本和无效投资。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艺术品金融化时代,艺术品交易的主导方已经由商家主导转移到由买家主导。是买家的搏傻游戏使赝品成交,是买家的投资热情屡创天价,是买家的财力和傲慢使专家噤口不言,是买家利用天价追求新闻效应和社会承认彻底改变了艺术品交易的生态。从此,艺术品驶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层出不穷的新的交易模式如基金入市、股份化交易、资产包上市等等,也打开了艺术品广阔的未知价格空间。艺术品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估价,估价视经营者不同的经营能力而定。艺术品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交价,艺术品的成交价是由经营者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形成。
(编辑:孙菁)
· | 挤出泡沫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
· | 大资本逐利漩涡:当代艺术品逼近亿元 |
· | 中国处于出大收藏家的时代 |
· | 艺术品秋拍市场尚能hold住否 |
· | 藏家哪去了 有画不敢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