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资讯

湖北编钟国乐团排练编钟音乐会

时间:2013年03月22日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别鸣
0
排练现场。(别鸣 摄)

  编者按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和煦万生的春天,向我们扑面而来。这是个播种的季节,文化的种子播进广阔的田野,播进人民的心田。湖北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文艺院团,在这样的时刻,如何耕耘,如何播撒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的种子?本报记者走进文艺院团排练演出现场,身临其境,深入采访,记录和传递文化人最前沿的身影、声音。为此,本报推出“文化春播·走进院团”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感受文化春播的辛勤和快乐。 

  编钟国乐《楚天印象》乐声甫起,53位民乐演奏员进入状态,金玉共振,绵延悠长之音在空中回荡。

  “停!这个乐句,请用软槌击钟。”

  排练指挥万传华,用指挥棒敲了敲曲谱架,指着最后一排编钟组说。

  片刻沉默,演奏员们七嘴八舌小声说,最近没用过软锤……

  指挥说:“这段乐声要柔和,现在的槌太硬了。”

  坐在台下的团长张红阳急了,“腾”一步跨上排练台,大声说:“把你们手帕掏出来,包了锤头再敲!”

  3月19日上午,湖北编钟国乐团简陋的排练厅,编钟及编磬、建鼓、瑟、琴、笙、排箫、篪等古乐器,闪耀着超凡脱俗的气度。

  “我们要推出一台地道、纯正的编钟国乐音乐会,整场音乐会所有曲目都用上编钟,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张红阳说起这个全团多年来的梦想,透着一股兴奋劲。

  这台编钟音乐会包括10—12首曲目,时长1小时30分钟,计划今年5月正式演出。登台前的最后两个月,全团演奏员每天排练,气氛透着一份严肃。

  11点,排练中场休息。25岁的演奏员侯菲跑了出去,几分钟后,她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又跑回来。

  团长和指挥赶紧跟过去,侯菲从袋子里一下子掏出十来把各种各样的丁字形木槌,有大有小,有圆有方。

  “叮”、“当”、“咚”,侯菲站在古色古香的编钟架前,依次举起每把木槌敲击甬钟,乐声果然区别不小。

  团长和指挥选定其中一个音色,侯菲说:“中午就去加工几把这种槌。”

  记者一问,才知道:丁字形木槌分硬、中度、软三类,关键在于槌头的软硬程度,决定着最后敲出的音色,而这往往要靠演奏员自己动手来加工。

  侯菲说:“槌头上的软垫,厚薄要试验好多次,才能定准音色。我从鞋匠那里买来好大一块皮垫,每次自己剪一块用胶粘好,能管上个把月,敲薄了又再动手做。”

  11点20分,排练再次开始,《亘古回声》、《神农》、《土陶》、《丝》、《火》、《青铜》6个乐章一一过关。

  “音准!节奏!默契!”团长张红阳不断大声提醒。

  高音时激越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时低沉浑厚,沉雄飞扬。合奏时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世界音乐大师梅纽因曾说:我们再也听不见古希腊的乐器能有什么样的声音了,只有中国的这一套编钟,还能把2400多年以前的乐音,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编钟国乐声中,华夏文化的魅力,穿越时空。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