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教在抚琴
位于江苏镇江永安路上的一座民国时期建筑——刘景韶旧居是梦溪琴社所在地,这里既是古琴梅庵琴派重要的传承基地,也是琴友雅集的场所之一,如今这家琴社的当家人就是古琴艺术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
生于1949年的刘善教是镇江人,从小对古琴的耳濡目染注定了他一生与古琴结缘。刘善教的父亲刘景韶是古琴艺术教育家,也是梅庵琴派的第二代传人。自1956年起,刘景韶就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刘善教在兄弟里排行老五,“文革”期间插队到镇江所辖的丹阳。农村没有高雅的古琴,他就在宣传队里拉起了小提琴,拨弄起了月琴。1972年春,刘善教得到机会来到上海音乐学院,用半年时间师从父亲专攻古琴艺术。经过苦学,他掌握了梅庵琴派必学的14首曲目,同时也学习和涉猎了虞山派和广陵派的经典古琴曲,更重要的是在上海听到了各种类型的中外音乐会,这让他大开眼界,视野的开阔使他学古琴的兴趣愈发浓厚。
1975年,26岁的刘善教回到镇江,在第七中学当了老师,教授英语、语文和物理课程。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他考取了大学,但没有中断对古琴艺术的追求。毕业后回到镇江,当时的艺术氛围并不浓厚,但他已经尝试走进镇江师专、镇江医学院等高校,为大学生们举办古琴演奏会和艺术讲座。截至目前,刘善教已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20多个大专院校开展古琴艺术的普及和传播工作。
刘景韶退休后回到镇江,于1986年成立了梦溪琴社。在成立大会上,刘善教和来自上海、北京、福建以及江苏各地的古琴名家们演奏了各流派的古琴曲。梦溪琴社的成立,为日后古琴艺术在镇江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刘善教更加刻苦地钻研古琴理论和演奏艺术,他不但虚心地向梅庵派大家程午加和虞山派大家吴景略虚心请教,同时注意广泛吸收各派之所长,以丰富自身的梅庵琴韵。1996年刘善教接任梦溪琴社社长,后又主持出版《梦溪琴刊》,他带领琴社成员积极参加在各地举办的古琴雅集活动,以此不断吸收古琴文化信息,传播古琴理论。
刘善教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带学生,那时学生寥寥无几,他就在家中一对一地教学生,同时静静地享受着古琴艺术带给他的快乐。后来,随着古琴艺术的普及,学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来自美国、法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学生。路远的学生在镇江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刘善教就积极为他们想办法,有时还会为他们免费提供吃住,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学生们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刘老师,他们有的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有的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大奖。
刘善教不仅琴曲弹得好,他还是修制、调试、鉴琴的高手。90年代初,他应邀为江苏扬州少年宫民族乐器研制厂试制古琴获得了成功,其作品“JK仿唐古琴”作为科技新产品通过了江苏省科委的验收,并荣获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
刘善教说,弹琴讲究修为,古琴的演奏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底蕴,要有脱俗的心态。技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内涵取胜,琴曲的音韵和风骨不是每个弹奏者短时间内能够领悟和掌握的。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广泛吸收各大艺术门类之精髓,弹奏的琴曲越发质朴深沉、刚柔相济。2009年,刘善教被文化部命名为古琴艺术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成为传承人后,刘善教更以社会传承为己任,经常出席古琴演奏会、研讨会以及雅集活动,每隔两三年还会组织一场高规格的古琴名家演奏交流会。2011年9月,他应邀赴德国参加了曼海姆市“中国园”建成十周年庆典,演奏的《梅花三弄》和《平沙落雁》令在场听众如痴如醉。同年10月,他又飞往美国参加古琴演奏活动,其演奏被认为是天籁之音。
几年前,刘善教将授课场所从家里搬到了专门从事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去年,该馆为全面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又为他提供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明清民居“五柳堂”。在一个古雅之地,面对一张好琴、几个好学生,就是现在刘善教人生中的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