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17年,王洛宾依旧是音乐界热门人物。他的歌被世人传唱,出现在各种晚会、音乐会中;他的名字甚至成为演出商们推动票房的利器。人们对王洛宾音乐的热爱不言而喻,然而,这样一位音乐人留给后世的除了作品还有什么?
今年是王洛宾诞辰100周年,在日前由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与《音乐周报》联合举办的“宋庄纪念王洛宾”主题活动上,音乐界人士围坐一桌,追忆往事,对一代歌王的作品及艺术价值各抒己见。
他的生活不言悲苦
王洛宾是从通州走出去的。早在1924年,11岁的王洛宾就来到宋庄附近的通县潞河中学读书,后来他考入北平师范学校艺科,随俄籍老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
“今天来这里的时候路过潞河中学,我想起王洛宾曾经跟我说过,他父亲让他上这个学校是因为他身体不好,‘细脖子、大脑袋’,肠胃也不好,而这个学校重视体育锻炼,后来他的身体真的好起来了。”音乐理论家梁茂春的一番话,勾勒出了一个平凡的王洛宾。自称王洛宾“粉丝”的他与王洛宾从1981年开始通信联络,最深的记忆定格在1986年。那时王洛宾刚从监狱出来不久,来到北京。“他丝毫不谈监狱里的悲苦,言语间充满了重获自由的兴奋和能够再创作的喜悦。”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作曲家徐沛东向大家展示了手里的一张黑白照片,“这是上世纪90年代我和王洛宾先生一起出席华人经典颁奖庆功会上的合影。”影像里的王洛宾身形瘦弱、面容谦恭。“作为晚辈、同行,我对王洛宾先生充满敬仰之情。大家知道,这位老人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的音乐没有一丝苦涩,充满阳光,他用一生的精力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美好。”徐沛东动情地说。
他的音乐不悬空
参加这场研讨会的音乐界人士,有作曲的、写词的,有搞古典音乐的,也有做流行、摇滚的,谈及王洛宾的音乐艺术,大家的观点出奇一致。在他们看来,王洛宾音乐最鲜明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植根民间,就像徐沛东的评价,“他的音乐接地气,有着深深的土壤根基,不是悬空的,不管是改编还是原创,都体现了他特有的艺术主张。”
王洛宾真正的艺术生命开始于1938年,他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59年。他一生译配、改编、整理西部民歌1000余首。
“王洛宾作品流传的广泛度、深入性是罕见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说,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如何挖掘并在更广阔的空间展示出来,是王洛宾的音乐艺术留给世人的一个启示。世人追忆王洛宾,探讨他的音乐作品,更大意义在于如何关照当代创作,“应该少一些命题作文,潜心从民间汲取营养,抒发人生此阶段的感悟,这样才能创作出有内涵、有灵性的音乐。”
他告诉艺术家要“走”
在著名词作家宋小明记忆中,与王洛宾的“相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他在农村插队,父亲在干校劳动,有一天父子俩见面,聊到《达坂城的姑娘》、《在银色的月光下》等,父亲郑重其事地说:“这些歌曲都是一个叫王洛宾的人搞的!”语气中充满敬意。
1991年,王洛宾来京参加央视国庆晚会,宋小明担任晚会撰稿、策划人,俩人因此有了促膝长谈的机会。“我记得那天晚上我俩在宾馆里聊了一夜,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当时的录音。第二天凌晨,我写了一首词《我不能够》,王洛宾当晚就给我谱了曲。但当时由于觉得风格不搭,没有用他的谱子。”此事令宋小明遗憾至今。
在他看来,王洛宾音乐最现实的意义在于传递了一种精神,“不仅仅是他做人的一种精神,更是创作应该走向民族、走向民间、走向生活的精神。他的田野作业令人惊叹,他是音乐世界的独行侠,如果说到向他学习,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走’,艺术家要走天下,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异时共存、异地共赏。”
本报特约摄影 张保旗
链接
在这场研讨会后,来自西北的民谣歌手苏阳举行了专场音乐会(上图),两者前后呼应,共同构成2013“宋庄音乐”活动。
“宋庄音乐”品牌活动自2008年7月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原创、当代、前沿的精神,已举办多场大型音乐活动,共邀请百余位艺术家参与。其中,“宋庄纪念王洛宾”主题活动作为宋庄一大著名文化品牌也逐渐受到艺术界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今年适逢王洛宾诞辰100周年,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与《音乐周报》在宋庄原创博展中心联合举办第六届纪念王洛宾大型活动,延续去年“乐夫颂”(Love Song)主题,汇聚多位专家及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