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资讯

粤剧:广东广西两重天

时间:2013年06月04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毛小雨
0

打闭门(南宁市粤剧团)

    5月,笔者来到八桂大地,对广西粤剧进行了田野考察。

  粤剧是流行于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剧种。因演唱使用广州白话,即俗称的粤语,故名。粤港澳三地从2006年开始联合申报粤剧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09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粤剧的保护进入一个新的层面。在粤港澳三地提交的申报书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粤剧的保护,三地向国际的承诺非常明确,即一旦粤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在5年之内投入2.84亿元人民币进行推广保护。这在非遗保护中堪称大手笔。虽然说资金的落实还有一个过程,但粤港澳三地在粤剧保护传承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作为粤剧的重镇广西,在粤港澳共同向联合国申报时似乎把这个亲兄弟给遗忘了,当粤港澳三地申遗成功之后,俨然成了粤剧的正宗鼻祖,其传承的内容、表演的风格、所走的道路依然是省港大班的模式,文武生、正印花旦是剧团的头牌,马师曾以丑生挑班的历史已成绝响,不重视风格多样化、表演陈陈相因,已成有些粤剧团的顽疾。从当代戏曲史的角度看城市粤剧,可以说是佳作迭出,粤剧的《搜书院》、《关汉卿》和《山乡风云》就是这类剧目。然而,我们忽视戏曲的民间传统或者说在不发达地区的俚俗传统,当我们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来审视的时候,却发现这种传统具有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价值。而那种改革也确实有不少让人议论的诟病,那就是太过完美,并且泯灭了艺术的个性,因此,当我们整理一下改革后的箱底,要进行国际展示时,很多东西显得意义不大。

  其实,在粤港澳三地申遗时,这一问题就凸显出来,当时参与申遗工作的人员就对城市化的或者如广东的一些学者说的都市化的粤剧有无法下手之感,尽管我们可以从粤剧的发展史的角度总结出不少粤剧的特点,但从当前城市粤剧的舞台表现来看,戏曲的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当要向世界展示粤剧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时,我们靠什么去说服别人?说历史悠久,粤剧比不上昆曲;说艺术精湛,现在大城市舞台上的表演如武戏居然和京剧如出一辙,如果拿这些东西和大剧种相比毫无优势可言。

  而活动在“下四府”的所谓南派粤剧,却正是我们久违了的粤剧传统活生生的体现。在南派粤剧表演中,有一个重要特点是“男要小跳,女要拗腰”,这在走京剧化路子的表演中已荡然无存。可是,在南派粤剧中,男演员出场时小跳的古拙质朴,《杀忠妻》夫妻二人捶胸顿足那种农民式的悲伤,这些都是带有标本性的粤剧传统,也正吻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对代表作(masterpieces)一词下过如下定义。联合国教科文专家认为,一种代表作“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不循常规,无法以任何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传达着一个民族表现的自由和创造性天才”。

  南派粤剧在申遗过程中显现出其巨大的内涵和价值,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很多,在粤剧发展过程中行走的两条路线或者说两个传统,是并行不悖,还是孰轻孰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毋庸讳言,长时间以来我们是把城市粤剧当成重点来发展的,认为创作新的剧目,参加各种评奖,把专家的溢美之词当成金子贴在自己脸上成为包括粤剧在内的戏曲界追求的目标,忽视戏曲的民间性这一基本的原则,把戏曲好听、好看、好懂的追求逐渐放弃。可能业界的人自己都不承认走的是一条雅化的道路。

  在广西考察的过程中,有些广西粤剧从业人员还认为舞台程式学习京剧那种大开大合的动作大气、漂亮,南派程式似乎比较收敛、小气,殊不知艺术的价值就在于个性。广西与广东虽然讲粤语的地区同属岭南文化,但因地域不同,橘生淮北则为枳,已产生了巨大变异。譬如说,“下四府”的南派粤剧长处,如不少表演的功架、排场,依然在这里保存得很好。同样是一出《金莲戏叔》,在珠三角肯定会用唱来表达,而在广西,由于这里的观众更加在意做功,因此,武松与潘金莲之间的对手戏更有层次并富有内涵。因此不妨说,广西粤剧是粤剧这个大系统中的独立单元,加上当地桂柳文化的影响,广西粤剧已成了粤剧中“是与非是”的变体,有必要从个体角度进行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有良好的演剧传统、刻苦认真的训练,广西粤剧培养了很多人才,然而,由于广府(珠三角地区)粤剧有着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海内外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将人才吸附过去。因此,适时提出广西粤剧概念、开掘广西粤剧的金矿,对广西的文化发展、粤剧繁荣,幸甚至哉!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