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资讯

由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想起

时间:2013年04月02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沈 梅
0

  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脱胎于由严凤英主演、在上世纪50年代曾轰动一时的同名电影。新版《牛郎织女》在剧情上没有对老版做颠覆或是解构,在故事结构、叙述视角、音乐唱腔上遵从电影版: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和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基本保留,在华美炫目的舞美呈现下,依然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颂扬、对人间真情的向往与坚守、对家园的爱恋与不舍。这样做或许不仅仅是向经典致敬、让老一代黄梅戏艺术家和观众群认可——现代观众在生活节奏和审美方式上虽发生巨变,但长期以来积淀于心灵深处的某些心理认同没有变——基于儒家文化的对亲情、家庭、乡邻关系的重视,对仁义、盟约的遵从与信守,或许正能与普通观众在情感与思想上产生共鸣,让人们在观剧的同时回归传统,反思当下。

  新版《牛郎织女》的舞美是本剧的最大创新,大量3D技术的运用让舞台变成了以假乱真的“实景”演出,这对于习惯于视频图像和3D技术的年轻观众无疑极富吸引力——毋庸置疑,传统戏曲舞台呈现的抽象性、虚拟性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但当下年轻受众的娱乐欣赏习惯使他们一般不会静坐“听戏”,在没有一定欣赏基础的前提下,更不会在欣赏戏曲唱腔的同时来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而通过炫酷的技术呈现方式,吸引更多人走入剧场“看戏”,在感受新技术带来的视觉、心理冲击的同时,去了解戏曲,从而培养可能的新观众群,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

  当然,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值得深思: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戏剧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可能,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艺术服务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景、情割裂或喧宾夺主,从而损害艺术。对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而言,技术应是提升和传播艺术的保障,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否则,舞台就是没有艺术灵魂的高科技展台,应该在以技术为保证的前提下,努力追求艺术。令人欣慰的是,新版《牛郎织女》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首先,3D手段是基于《牛郎织女》一剧的特点,神话故事可以为3D的运用提供想象与创造的无限空间;其次,其使用技术的宗旨在于最大化地提升舞台艺术的观赏性;而在舞美和表演之间的过渡、衔接上,此剧的处理也比较自然、紧凑。

  总之,创新是繁荣和发展戏曲艺术的动力,是戏曲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的演出,为打通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崭新的舞台呈现可能会让传统的黄梅戏有更开阔的市场、更多的年轻观众。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