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对戏剧产业化、市场化的社会需求,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内容和表演时尚、现代的步伐,创作和提炼出真正符合青年观众审美眼光的作品,使青年人重新对古老的戏剧艺术产生兴趣,在稳定传统观众群的同时抓住年轻观众的眼球,让更多“80后”“90后”有机会系统地去接触传统戏剧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的培养,将一批受青年人热捧的新锐推向前台。而令人忧虑的是,湖南一些剧种人才断代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湘剧、花鼓戏、祁剧等优秀地方戏剧青年表演人才队伍建设目前都不容乐观。
一个戏曲演员的最高任务就是塑造好角色。然而,许多戏剧表演艺术家指出,现在一些青年演员的通病是:跑圆场、走台步等基本功不扎实;天生嗓子好,却不会用劲儿,嘴里没字儿、唱腔没味儿;举手投足照猫画虎,身段表演显得稚嫩。克服这些毛病虽然非一日之功,但抓紧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锻炼是当务之急。这一问题解决了,才有望使传统戏剧的传承有序,推陈出新。
戏曲表演人才缺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和剧院编剧、导演、演员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青年演员是戏剧的希望。“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青年表演人才的快速健康成长,尤其离不开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后辈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实现的跨越。以老带新是解决戏剧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的重要手段。要像湖南省湘剧院那样,经常开展传承经典的展示活动,集中组织青年演员汇演讲评,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让他们领悟和提高对创造人物的总体把握,体验不同角色和人物的性格,不断完善自身的表演。
当然,对于剧院来说,“扶新”决不是一个权宜之计。湖南省湘剧院的经验说明,人才是剧院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年兴,则剧院兴。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天舞台的兴衰要看今天新生代究竟有多少作为。“蕙兰不采无异蓬蒿,干将不试世比铅刀。”剧院在保持和发展明星团队优势的同时,要加紧培养、重用年轻演员,使他们脱颖而出。剧院要提供平台,让青年演员直接面对观众,接受市场、观众和专家的检验,挖掘他们的艺术潜力,制定新的艺术目标。这对青年演员的艺术修养、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都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要用重点培养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演员提高竞争意识,形成有序竞争、积极向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