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鸿鑫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裳先生是海上名编,也是一位学养丰瞻的作家和戏曲评论家,出版过《旧戏新谈》等著作。他有一桩特别大的功劳,那就是参与策划、编辑了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戏曲艺术家写的传记作品,开了艺术家传记文学的先河。
长篇连载梅兰芳艺术生涯回忆文章的想法,最初是《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柯灵先生提议的。编辑黄裳作为戏曲评论家,懂得戏曲艺术家传记的价值,经副社长兼总经理严宝礼推荐,担任起了这项工作具体实施的任务。后来黄裳曾说,他是“奉命行事”。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好几位朋友向梅兰芳提起,是否写一部回忆录性质的书。当时因梅兰芳工作的重点放在编戏和演出上,且自觉艺术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时间做这件事。抗战时期他也曾再次动念,但离乱期间没有提笔的兴致。1942年,梅兰芳从香港回到上海,朋友们又旧事重提,他觉得自己过去的经历有不少已逐渐淡忘,当年朝夕相处的一些老朋友也都散居南北,一部分材料又时时有散失的可能,因此感到这部书倒很有编写的必要了。
1949年8月,梅兰芳刚从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回到上海,黄裳就到梅兰芳的寓所拜访,诚恳地约请梅先生写一部回忆舞台生活的长篇,在报纸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梅先生当然是高兴的,但又有些犹豫。黄裳对梅先生说:“现在你的工作忙,以后恐怕更忙,如果现在不赶着写出来,将来就更难着手了。”梅兰芳觉得这个说法也有道理,他向黄裳表示,考虑一下再作决定。黄裳知道要促成此事,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是个关键人物,必须先做通他的工作。那时梅葆玖正率团在苏州演出,黄裳专程赶到苏州与许姬传长谈。许姬传表示自己还未写过长篇连载文字,怕是负担不了。黄裳说:“这是近代戏曲史上一件大事,你要打起精神,担起这个责任,至于文字方面,我在审稿时可以帮忙。关于调查研究,核对事实有令弟源来在沪可以和梅先生的老友商量着办。”
多方居间促成之下(《文汇报》方面包括柯灵、严宝礼以及时任社长兼总编辑徐铸成等),梅兰芳终于把约稿答应了下来,请许姬传和他的弟弟许源来作为合作者。梅兰芳对许姬传说:“我们写《舞台生活四十年》,目的是记述真人真事,必然涉及生活小动作,包括我们的生活。但不要学刀笔吏、刻薄文人,他们以嘲讽来显示自己的才华。我们对某些人和事,如有不满,可以正面描写,我过去的错误和缺点,要毫不隐晦地写出来,这就是我写这部书的目的。”他还着重指出:“我一生经过的事情很多,不要记流水账,我们要挑选出能够说明某种问题而有意义的事,使读者从中得点益处。”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50年6月9日,回忆录的写作正式开始。那时梅兰芳与许姬传到了北京,住在李铁拐斜街的远东饭店。他们两人对坐在沙发上,慢慢喝着茉莉双熏,边交谈边记录,思绪和记忆开始在四十年漫长的舞台生涯里跋涉。同年9月上旬,梅兰芳率剧团由上海抵达天津,住在利顺德饭店,每夜演出完毕,就与许姬传相对长谈,往往达旦。南往北来,只要有机会就写。如梅兰芳说的:“起初颇以为苦,渐渐成为习惯,也都感到兴趣了。虽然这一年中间,因为事情太忙,屡次停顿,我们的精神,却是始终一贯地重视着这件工作的。”1951年7月,梅兰芳移居北京,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此后的写作活动主要在北京进行。
这部回忆录的写作方法是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并执笔撰稿,稿成后寄给在上海的许源来,由他与梅的几位朋友再斟酌取舍,编整补充,最后文稿交到黄裳手里,由他审校、编辑、发排,写成一篇,编发一篇,在报上逐期连载。据柯灵回忆,为使文章能够逐日刊登、不掉链子,他让报馆驻京办事处的谢蔚明协助,对梅兰芳进行采访,搜集资料、拍摄照片等,在上海则让懂戏的行家黄裳与许源来对接,以确保文章能够按时发排。
1950年10月16日,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首篇文章经黄裳编辑,在上海《文汇报》与读者见面。文章刊出后,立即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和欢迎。《舞台生活四十年》在《文汇报》一共连载了197期,先后结成二集,第一集梅兰芳述,许姬传、许源来记,1952年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第二集梅兰芳述,许姬传、许源来记,1954年平明出版社出版。1958年《戏剧报》约稿,连载第三集,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朱家溍记录整理,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7年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将第一、二、三集合集出版,书名就是《舞台生活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