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日落黄昏时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
自从Jesse与Celine相遇于维也纳已过去了九年,那天他们流连于整个城市,不停地说话,就如同看不到明天一样。最后的离别之前他们相约六个月之后再见。
九年之后,Jesse写了一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之间那一个长长的夜晚所发生的故事。在巴黎的一个签售会上,当他抬起头来,发现她竟然站在自己面前。时隔九年,他们再次见面,却只能赶在Jesse上飞机离开之前的时间匆匆交谈。
《爱在日落黄昏时》继续了1995年上映的电影《爱在日出黎明前》中的对话形式,但是对故事主线的把握却更为冒险。影片主人公Jesse(Ethan Hawke饰)和Celine(Julie Delpy饰)俱已年过而立,早已担起生活的责任,却已不再如1995年时那样认为生活中的一切俱有可能。尽管他们彼此都不愿意承认,但是他们在过去的岁月中都认清了一点,那就是世间没有多少人可以真的去见那些和自己一见如故的人。整部影片中,他们从书店出门,转过街角,边走边聊。电影拍摄中导演Richard Linklater采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使得整个电影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爱在日落黄昏时》在许多方面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尤其是拍摄技法上更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毕竟,诸如拍摄时间长达六七分钟的镜头或者要求演员在一个真实的城市里行走的过程中演绎剧本中已经设置好的对话并且表现自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实际上,电影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些对话都是真实发生的,并没有对话演绎技术上的难度而且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在上一部影片中,人物和对话都是由Linklater和Kim Krizan操刀的,但此次主演Hawke与Delpy自己写作了剧本。他们非常细腻地将对话导向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上;从影片开头,他们礼貌地谈论抽象的话题,刻意避开那些我们也包括他们自己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比如,他们结婚了吗?他们快乐吗?他们之间是否依旧存在当初的对彼此的吸引力?他们是否想生活在一起?
就在他们谈论分别后的生活状况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某些时候他们也在逃避言及自己的心路历程。除了电影里面有一段当Jessy尝试着定义婚姻是什么时说道:“我感觉我是在和一个我曾经约会过的人开了一间托儿所。”
这部电影并非自白,人物也并未表现出匆忙和急切。整部电影暗含着一股耐性甚至可以说是沉默的东西,这一点也暗暗反映了他们已经成为什么样的人了。他们已经开始担负起生活的责任,也不再拥有那种对人天生的信任了,并且开始对展现太多的关于自身的东西变得谨慎而且小心翼翼。尽管在这个巴黎的下午,他们彼此接触的似乎还是九年前初见的那个开朗、自然、充满希望的孩子,但是此刻,他们真的已经是“大人”了。
如果说《爱在日出黎明前》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对话式影片的杰出代表,那么《爱在日落黄昏时》就做得更好,也许正是由于故事主人公年纪变大后更为睿智,也许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更多可失去(或者赢得)的东西,甚至可能是因为这些对话就是演员本人所写。这部电影可以成为一个跨越人生的影像项目的素材,就好比《七天》系列纪录片一样。随着主角年岁渐长,这些对话可以让人了解过去的十年左右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主演Delpy经常和之合作的导演Krzystzof Kieslowski,这个善于运用巧合和同步性的波兰籍大师,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经历,《爱在日落黄昏时》这部影片的魅力就在于其所描绘的人生交叉线。当Celine和Jesse分别以后,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姓和住址,他们把一切都押在六个月后见面的承诺上。电影中我们知道了那年十一月在维也纳发生的事情,同样也了解当Jessy住在纽约的时候(Hawke曾经住在纽约),Celine曾在纽约大学学习过几年(和Delpy一样),他对她说:“在我婚礼前的那几个月,我一直在想着你。”他甚至以为自己曾经在十七号大街的熟食店或者百老汇里见过她。实际上她确实知道那个熟食店……或许他真的见过她吧!
影片中当他们在交流诸如此类的细节时,他们实际上所讨论的是他们丧失了整个他们所想要共同度过的人生的可能性。最后Jesse坦言他之所以写了这本书并来到巴黎签售的原因是这是他所能想到的能够再次找到她的唯一方式。影片稍迟的一次微妙的身体语言交流中,她伸出手来想去触碰他,但又在他觉察到之前把手缩了回来。
整个表演过程中他们都在边行走边交谈,沿着街道,穿过花园,路过商店最后走进了一家咖啡馆,然后从咖啡馆出来,去她住了四年的公寓所在的那个院子。随着时间越来越晚,他上飞机的时间也在不断接近,就像那时他在维也纳赶火车一样……但是,人生如果不能违背我们订立的计划,那还需要自由做什么?直到影片最后她说:“亲爱的,你要误机了。”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