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一次类型电影成功的本土化移植
这部尘封四年得以上映的影片《无人区》,让观众见证了商业片导演——宁浩的成熟:不再玩弄非线性叙事手段,而是依靠扎实的叙事功力讲述一个单线程的类型化故事。
何谓类型?简言之,即公式化的情节、程式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以及明晰的价值观。曾几何时,“类型”一直作为“艺术”的对立面为国内电影界所“避讳”,但近年来,随着《失恋三十三天》《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中小成本影片不断取得票房佳绩,使得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类型在商业片创作领域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尽管我国的类型电影还没有形成好莱坞式的工业化生产规模,但好莱坞类型片的创作理念却逐渐被新一代的创作者接受、学习并运用。因此,与其说电影《无人区》是近年来国产类型电影中的佼佼者,不如说该片是对好莱坞类型电影一次成功的本土化移植。
影片与诸多好莱坞类型电影形成互文性的对话关系。如充满黑色荒诞式巧合的情节设置无疑借鉴了奥利弗·斯通的电影《U形转弯》,甚至连主人公潘肖的命名似乎都是缘自《U型转弯》的男主角肖恩·潘。影片的视觉风格则更接近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以及诸多美国经典西部片,广袤苍凉的西部荒漠原本就象征着无主之城、法外之地,不仅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甚至与片名都形成了能指与所指的契合。而片中车辆追逐的段落,似乎又在向斯皮尔伯格的公路片《决斗》致敬。可以说,这部影片可以看成是经典好莱坞黑色电影、西部片与公路片的类型杂糅。这里不得不提及另外一部以我国西部为背景的国产警匪类型片《西风烈》,尽管该片的视觉风格亦借鉴了诸多好莱坞经典西部片,但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却未能与西部场景很好地结合,西部元素也只停留在视觉层面,并未融入到叙事层面,使得整部影片在风格上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无人区》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导演能将不同风格的类型元素糅合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与违和,反倒可以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与主题很好地契合,加之导演一以贯之的中式冷幽默,从而呈现出一种独具韵味的本土西部片风貌。
当然,从形式上借鉴与模仿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国产影片并不局限于《无人区》这一部,之前公映的《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全民目击》等影片无不是学习好莱坞的典型范例。虽然国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态度仍停留在“能好好讲一个故事”的初级包容阶段。但笔者认为,一部成熟的商业类型电影除了将故事讲明白之外,更在于其明确的价值观输出。罗伯特·麦基曾说过,“你越是围绕一个明确的思想来巧妙地构建你的故事,观众在你的影片中所能发现的意义就越多,因为他们会接受你的观点,而且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能领会这一观点的含义。与此相反,你企图在一个故事中塞进去的思想越多,它们就越容易互相挤压,直到影片最终崩溃成一堆游离于主题的乱石,没有表达任何东西”。这点《无人区》显然要比《中国合伙人》《全民目击》之类价值观输出混乱的影片表现得更为出色,原因亦只有两个字:简单。影片只是讲述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律师在西部荒诞经历中的人性变化至升华的过程,没有过多的枝蔓,亦没有过多的技巧卖弄,完全遵循着类型片的叙事节奏与规律,表达了一个人性救赎的经典价值命题。而在这个人性救赎的大命题下,不同观众反倒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体会与思考正义、法律与人性善恶之间的关系。
尽管《无人区》的公映再次引发了电影创作者与评论家对类型的欢欣鼓舞,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自古装大片沉寂后,中国类型片的发展反倒呈现出不可捉摸的一面。尽管每一部电影的成功能够推动相当一批“类型片”的生产,但真正在票房上脱颖而出的影片,却呈现出多元类型的特点,并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预知性。尽管中国的创作者和观众对类型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可几乎不太可能预测到,下一部引起全民观影狂潮的国产影片会是哪一部、哪一种类型。因此,就目前国内的电影产业现状而言,《无人区》作为好莱坞类型片本土化移植成功的典范,仅仅是一个开端,中国本土类型电影的发展仍旧任重而道远。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