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用歌声弘扬国学经典

时间:2013年12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近年来,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普及国学经典的各种活动中,中国文联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兴趣,它用文艺的形式解读和传播国学,让国学走下殿堂,走出教室,走进普通百姓中间,创造了一种传承普及国学经典的崭新形式。该项目自2008年由中国文联启动以来,已推出咏诵6部经典的7部作品,均获得了圆满成功,“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当前思想文化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期特辟两个整版篇幅,利用专章论述、名家评点等方式与广大读者一起感受“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深远意义。

  □ 刘世民(“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总策划)

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 于魁智 李胜素

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 徐涛

杏坛花雨——感悟《论语》大型交响组歌 韩红

放歌亲情——感悟《孝经》咏诵会 方明 本报记者 乔燕冰 摄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6年来,相继完成了对6部国学经典的感悟创作,原创感悟经典歌曲100多首,推出了7部感悟经典的舞台作品,基本实现了“以一场咏诵会解读和介绍一部国学经典”的设想。

  我们在探索用艺术的形式传播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既坚持了在思想内容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扬弃,也注意在具体的手段方式上灵活多样,推陈出新,使其更易于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创作才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品格和思想风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不幸的是,对于这份珍贵的遗产,我们曾一度视之如赘负,弃之如敝屣。进入新时期,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经济建设上获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对如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现在国内许多地方出现“国学热”,国际上也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实质上是在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的断代和裂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重新正视。

  应该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学经典在搭上现代传媒的快车后,渐渐在学术机构、校园课堂之外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国学经典的传播和普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火爆荧屏的央视《百家讲坛》、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国学主题网站等,都在“读书”这个传统渠道的基础上,为现代人们学习国学经典提供了新选择,为当今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渠道。

  用歌曲阐释经典,用歌声弘扬经典,是我们在冷静客观分析当今国学经典传播普及现状,考察电视剧、动漫等多种现代艺术手段之后做出的审慎选择。

  歌唱发源于劳动人民中间,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它既有非常强的包容性,能很好地含纳国学经典的丰富涵义,又有很强的大众性和普及性,不需要接受者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符合在普通群众中传播国学经典的基本要求。音乐没有国界,是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艺术语言,借助着音乐的魅力,国学经典中的精髓思想可以跨越语言、民族的文化差别,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提振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其实,有的国学经典在形成之初,也与音乐和歌声有着一定的天然联系。自上古时代起,诗、乐、舞三者便是紧密结合的,《诗经》中的风、雅、颂,最初都是配乐而奏、和声而歌的。我们在今天用音乐传播国学,既是一种创新,也可以说是一种回归。

  想法虽好,但做起来实属不易。关于歌词的创作,词坛泰斗乔羽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歌词最容易写,也是最不容易写好的。百把来字要写出一个东西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对大千世界独特的观察能力,没有对生活形象的捕捉和塑造的本领,没有对音乐律动与节奏的感觉和悟性是万万办不到的。”

  在创作系列咏诵作品时同样如此,我们不仅要遵循歌词创作的一般性要求,还要充分关照在普通群众中传播和普及国学经典这个初衷,力争用现代化的歌词解读出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使之更加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我们所进行的这项工作实际上是诠释学,用音乐诠释经典,而任何诠释都离不开观点、立场和方法。在国学经典的诠释史上,汉代董仲舒用的是历史封建主义和唯心主义,宋代的朱熹用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明代的王阳明用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我们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在“放歌亲情——感悟《孝经》咏诵会”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就一分为二地看待这部儒家重要伦理学经典,坚决摒弃传统封建思想所宣扬的“愚忠”、“愚孝”等内容,突出对亲情这一人类美好情感的赞美和歌颂,充分发掘出了中华孝道的当代价值。比如,其中的歌曲《孝是一条不息的河》这样唱到:“孝是一条不息的河,从来没有干涸过/它流淌着慈爱的血液/能承载痛苦,也能承载欢乐。”从当代视角回望历史,把“孝”的观念作为伦理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历史观察,充分肯定了“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坚持感悟原意、不离原意、创造新意。国学经典产生的年代距今十分久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国学经典所使用的话语体系比较生涩,其中所蕴含的有些义理也因时过境迁,今天看起来显得不合时宜。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在深刻领悟经典原意的基础上,立足今天的现实,进行不离原意的创新和创造,使经典在当今的话语体系中找准坐标。“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中,歌曲《布谷布谷》借用布谷鸟“播种时来,丰收时去”这一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既对孟子所提倡的“担当”精神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阐述,也对今天的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奉献意识有所启发。

  第三,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现实。任何理论和学说,只有为普通群众所接受,只有在服务社会现实中,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国学经典同样如此。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中,我们萃取国学经典中依然有着时代意义的精华思想,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表达,使今天的人们在艺术享受和追古思今中启发思考、有所感悟。比如,在“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中,歌曲《知足常足》这样唱到:“盈盈之水易漫,尖尖之器易残/树高千尺易折,峰高万仞孤寒/都道是金玉满堂官高位显,岂不知骄病之心终成患/知进难,知止难,知退更难/这个道理难倒了多少过客,饮恨长天。”这首歌曲运用优美的意象和当代人们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对老子《道德经》第44章中所提出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一哲理思想进行了生动阐述。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这既是一种思想上的警醒,更是一种行为上的规劝。

  第四,坚持领悟真谛,传播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核心在于其基本精神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把每部经典中所蕴含的人伦准则、和谐理念、民本观念、爱国情怀、辩证色彩等思想精髓作为核心,进行富有现代色彩的感悟性解读,使中华民族先人先贤的智慧结晶在歌声中重获了生命力。

  一是彰显经典中的人伦光辉。“妈妈十月把我怀,生命源头来/给我肌骨和血脉,亲情剪不开/那一勺勺饭,那一口口奶/还有那一声声,宝贝乖乖/母爱深似海,父爱地承载/兄弟姐妹手足情/根在家里埋,花在人间开。”在系列咏诵作品中,类似《亲亲家庭》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我们浓墨重彩地对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伦理观念进行深情讴歌,一系列歌曲直指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困境。

  二是传播经典中的和谐理念。“如果天空只有一种色彩,天空会多么单调苍白/如果大地只有一个季节,到哪里去看花落花开。”《和而不同》是“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中的精彩曲目,在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时,这部作品中的和谐思想、大同理念获得了海外观众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三是重读经典中的民本思想。感悟《论语》咏诵会和感悟《孟子》咏诵会,都以经典中的“民本”思想为蓝本。“握一握能感到心的冷暖,尝一尝能品出爱的甜酸,掂一掂我们肩膀上的重担/一样重的是许下的诺言。”歌曲《民生重如山》对“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至理名言,进行了富有现代感的阐述,这与我们当今“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

  四是讴歌经典中的爱国情怀。“站在天地间,扪心问一问/为人你有几许真/做事可利人,待人可用情,办事可用心/风声雨声疾苦声,可在耳边闻。”《俯仰无愧》歌颂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精神”和“浩然之气”。“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回溯到中华民族先人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源头,为当今人们寻找镜鉴。

  五是品味经典中的辩证思想。“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围绕《道德经》这一古代哲学著作,阐释了老子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的深邃思考,富含了朴素的辩证观念,充满着思辨的智慧。歌曲《为而不争》用洗练的语言阐述出了老子的为人之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饰言三千,不如一句童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巧言满天,不如笃行一件。”

  把一部国学经典搬上舞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就创作过程来说,就有歌词、歌曲、舞台呈现等诸多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把歌词比作一双翅膀上的骨架的话,那么歌曲的创作和舞台呈现就像翅膀上五彩斑斓的羽毛,它们共同承载着国学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音乐创作时,我们本着“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戏曲化、通俗唱法曲艺化、曲艺唱法现代化”的原则,既充分借鉴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和技法,又结合中国传统民乐、地方戏种中的特色元素,使系列咏诵音乐作品形成了恢弘、古雅、悠远的鲜明风格,与国学经典本身的气质十分吻合。例如,《民字大如天》《俯仰无愧》《孝敬》等作品的作曲创作,充分运用了京剧、黄梅戏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既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不少音乐界专家评价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每一部作品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部极具特色的交响组歌。”

  而在最终的舞台呈现中,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追求的是庄、雅、朴,即:以庄重之态彰显华夏文化之伟岸,以大雅之风营造悠远深邃之境,以朴素无华之形呈现本真自然之美。具体到每一部作品,则根据其不同的思想内涵突出个性风格,拓展受众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比如感悟《道德经》咏诵会的深邃空灵、清净淡泊,感悟《诗经·风》咏诵会的如诗如画、美轮美奂,《孙子兵法》情境咏诵剧的历史再现、气势恢宏,都借助了舞美、灯光、大屏幕演示和画外音等手段,将书法、绘画、古乐、服饰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其中,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说:“用歌曲解读经典,把经典搬上舞台,是亘古未有之事。”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我们所完成的作品可能算不上完美无瑕、无可挑剔,但庆幸的是,用歌声弘扬国学经典这种形式,如今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普遍认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为一个传播国学经典的文化品牌正渐渐深入人心,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也在歌声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