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扫毒》:中毒不可怕,只怕没解药

时间:2013年12月0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杨天东

电影《扫毒》剧照

  警匪动作片算是最具电影化特征的类型片种,原因有二:从叙事以及戏剧性角度上来说,警匪对抗不仅可以提供前景故事中的冲突张力,而且可以满足背景故事所需要的道义理念,诸如忠诚与背叛、人情与法制,还可以进一步地探讨人性深处的幽暗与罪恶。从电影的视觉化角度考量的话,这一类型片种提供的爆破动作场面也可以充分体现大银幕的个性特点。所以,不论香港电影的盛衰与否,警匪动作片都是香港导演们一直都未丢弃的独家绝活儿。

  对于警匪动作片而言,杜琪峰和陈木胜是两个忠诚度最高的香港导演(当然,刘伟强也可以当做参考对象,《无间道》是一座警匪片中不可逾越的高峰,只不过近两年他的电影似乎都找不到北)。杜琪峰基本上算是商业爱情片与文艺警匪黑帮片两条腿走路,而陈木胜则基本框定在警匪动作片的电影路线之内,比如《新警察故事》系列、《三岔口》《双雄》《全城戒备》《保持通话》,《新少林寺》则像是一个不太和谐的音符,被编排进陈木胜的电影旋律之中,而《扫毒》再次回到陈木胜擅长的电影路线上去。

  在《扫毒》中,警察与毒枭的猫鼠关系作为基本的戏剧对抗力量贯穿了始终。其中,最为精彩的段落发生在荒野中的毒品交易中,陆地上枪阵对峙,天空中有机枪扫射,整个场面拍摄得紧张刺激,但真正将戏剧张力推到极致的是悬崖断壁上的“二选一”——让三兄弟中的一个从另外两个人中选一个带走,而剩下的人则要被处死。这样的设置有点像《苏菲的抉择》以及《唐山大地震》,无论主人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错误。诛人诛心,作为邪恶的一方,泰国毒枭的阴险毒辣充分显现。

  在香港导演群落中,陈木胜是一个力求言之有物的导演,他喜欢通过对人物关系的编排,做出结构上的系统性。

  在他的《三岔口》中,一场凶杀案将杀手、警察、律师的关系有机交织,使得三岔口这一具有“选择性”标示的名字愈发地耐人寻味;对于《扫毒》而言,片名的动作象征性非常明显。它表面指向动作线上的警匪对抗性,而更进一步地则是指向了人物内心——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中毒,但知错能改,能接受他人的歉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一次排毒的过程。在《扫毒》中,刘青云的角色不顾兄弟安危,一次次地让兄弟做卧底,只为了大家能够升职;古天乐的角色在执行任务时临时胆怯,暗中报信,使得警方损失惨重;张家辉的角色在大难不死的时候,心里对大哥当初没有选择让自己活下来而耿耿于怀。可见,三个人都中了剧毒。

  中毒不可怕,怕的是没解药。陈木胜给出的解药是三兄弟多年来的情谊。在天台上的一场人质解救事件中,三个人终于化解怨气,同仇敌忾,杀死大毒枭团伙。

  其实,戏剧电影的功能都可以视作排毒疗法,这其中既是针对故事人物,同时又指向观众。当角色中毒越深,与自己曾经中毒的症状越像,观众的情感投入性会越集中,因为他们不但想知道那个人最后死掉了没有,更想知道解药到底在哪里。

  作为一部疗伤电影,《扫毒》总体上不错,中间部分比较精彩,但是人物在中毒之前的部分则过于俗套,导演本想通过几首怀旧的老歌曲来点定下兄弟情义,但却显得老气横秋。而影片结束部分则有用药过猛之嫌,尤其是三兄弟在老母面前轮番假扮对方身份的设置,太过煽情,使得戏剧太过假定性。所以,治病就医不但要对症下药,也得注意药剂药量。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