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世遗两样情,何故?缺少宣传是关键
原标题:一样世遗两样情,何故?——中央文史研究馆探索传承经典、架通古今、连接专家与群众的传统文化研究普及之路
世界主要石窟分布图
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中道教、儒教,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极其珍贵。
“全世界的佛教石窟共有八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就独占四处。中国第二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佛教石窟是大足石刻,而且是唯一一个地处南方的。但是,大足石刻在国内远没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名气大。为什么?研究、宣传的太不够。在重庆市、在去往大足石刻的路上,我都没有看到相关的介绍。都到门口了,依然没有看到明显的名字标识。”
在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主办、为期一周的中华文化四海行即将结束时,却出人意料地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刚刚考察完重庆的大足石刻,舒乙先生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文化调研座谈会上发言,他一方面不吝溢美之词指出大足石刻独特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又对大足缺少宣传、相关文化产业仍是“处女地”感到痛心疾首、不能理解。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
在参观了宝顶山、北山石窟后,舒乙难以按捺内心激动之情,因为这里的石刻太独特了:中国北方的三个石窟基本是以宗教偶像崇拜为主,大足则是世俗的,以哲理为中心,讲述人间故事,是立体的人生教科书。“这是大足的灵魂。”舒乙指出,中国北方石窟深受印度、中亚佛教文化影响,但大足石刻的外国佛教影响远不如中国本土文化影响大。具体的例子,比如宝顶山牧牛连环画,造像以牛为中心,以牧牛人比喻修行者,表现调伏心意的禅观过程,教普通百姓如何信佛;又比如以孝为主题的地狱变相,在外国佛教中也是没有的。此外,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皇家主持修建以达稳固江山服务政治的目的不同,大足石刻完全服务于普通百姓,告诉人们如何来度过一生。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也给舒乙留下深刻印象。看过北山石刻转轮经藏窟几尊精美的观音像后,舒乙说:“世界上最好的雕塑在大足,这里是中国雕刻艺术馆。”
大足石刻北山石窟宋代造像精品比比皆是,其中观音像众多,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
但是,参观完以后,舒乙却非常不满足。为什么?“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却没有做好宣传。外国如果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至少在20里以外就开始宣传。要找来十多米长的大石,刻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字。而大足石刻只是在景区里有两块石碑做简单介绍。岂有此理!”
在毫不留情地批评同时,舒乙也不忘为大足石刻的宣传支招:游客买门票,要附赠宣传册子或光盘,要建设很好的接待厅、其中要有影视介绍,通过这些,起到一定社会教育作用。同时要做好相关的文化产业。“守着这么好的东西竟不做文化产业!”舒乙非常惋惜地指出,国外博物馆常常开辟出最重要的地方做文化创意产品礼品店,收益能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养活自己,保护文物。开发这个很难吗?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款以康熙朱批“朕知道了”设计的纸胶带就引发两岸网友热议。舒乙说:“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发的产品多达上万件,有些纪念品很便宜,但精致有创意。大足这方面完全是处女地。”舒乙建议,在2014年大足石刻申遗成功第15个年头,2015年发现、研究大足石刻70周年之际,当地政府不妨组织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把美术家、雕塑家及相关领域专家都请来,举行大研讨,做大文章,从而提升整个重庆的文化地位与文化品质。
不了解、不珍视文化遗产,宣传跟不上、相关文化创意衍生品缺乏深度开发,这是目前我国文化遗产面临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从更广泛的层面说,如何将古老的传统与青春的文化产业相结合,如何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进入人们日常生活,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最近十来年的国学热中,很多人都在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找救命稻草,有些人开出的药方可能还不对症,引来了不少争论。这种情况下,很需要权威人士、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走出书斋,多做文化普及工作。中央文史研究馆作为国内权威的文史机构,从今年上半年起,组织开展“中华文化四海行”大型系列文化活动,今年已成功在贵州、重庆两地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要使文化研究接地气,文化成果惠民众,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自强的信念,激励他们自觉学习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重庆”启动仪式现场。
“中国书画精品联合展览”现场
除了调研座谈,文化讲座是中华文化四海行的重头活动之一,也是高潮最多的一个环节。王蒙、杨天石等著名作家、学者上半年在贵州活动中的讲座,仲呈祥、谢维和、于丹、王立平、薛永年、赵仁珪等在重庆多所高校的授课就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从授课题目也不难看出诸位老师的用心,比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仁珪讲的是《苏轼诗词的情商》,用“情商”这个极富现代气息的词语拉近了古今的距离。《道德经》是一部高深的经典,但听过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讲解后,学生们纷纷提出了现实的、他们身边的问题:“《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可现在的大学生忙忙碌碌,这样忙下去是否可以培养理想学生?”“中国有几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各种关于国民劣根性的讨论也很多,为什么文明与劣根性同在,两者有这么大的反差?”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谢维和说:“我们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为什么别的国家恰恰还非常欣赏呢?是不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不是特别了解?”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讲座时,有个女生问:“在这个物欲横流、诱惑多多、极为浮躁的年代,我们该怎么选择?”王立平回答:“人各有志,有的人确实会没落,但相信我们的民族会生生不息,因为总有人去做那些不那么容易做、不那么想做还难做,而自己一定要去做的事,一定有人不去做太想做、太舒服,又得利又讨好的事儿。有人愿意走这条最远的路,这就是我们民族、国家的希望所在。掌握知识是一方面,立志做人更是重要的一方面。”短短几句话,传达的正是几十年来他所体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不死,是因为人们能从传统中寻到当代问题的答案,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
凭借中央文史研究馆及各地文史研究馆集纳众多书画名家及知名文史专家的优势,今年两次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中的文化讲座、书画笔会、书画精品联展等都成为活动极大的亮点。传承传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通过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中央文史研究馆正在探索一条传承经典、架通传统与当代、连接群众与专家的传统文化研究、普及的新路。
图为书画艺术交流笔会。
图为仲呈祥做专题文化讲座。
图为王立平做专题文化讲座。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