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大潮中,生态山水怎么画?
太湖写生 崔 见
“优秀的中国山水画家,从来不满足于记录眼前景色,总是注入尽可能深厚的文化内涵。画家应该自觉以生态文明意识为指导,把城市山水当作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见证,当作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日前,由中国美协、江苏省文联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江苏省美协、苏州市文联承办的生态山水与美丽家园·首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界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姑苏古城,以“生态山水与美丽家园”为主题,从城市山水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公共艺术、生态文明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江南山水画风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苏州当代美术的现状及今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思辨,充满哲思,更催人深思。
>>在生态山水中描绘美丽家园
当前,异乎寻常的全球气候和频发不断的自然灾害,让我们在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人类正面临生态失衡、家园颓败的自然惩罚。而这些看似跟美术创作毫不相关的话题却在首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的画家和美术评论家们要强化守护生态山水意识,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对生态山水和美丽家园这个当下人类生存境遇的命题进行人文表述,以创作出更多描绘生态山水、美丽家园的佳作去感染身边人。大家觉得,无论是用批判性的视角和笔调对肆无忌惮地毁坏自然生态给人类造成生存危机的行为予以深刻地揭示,还是从积极的视角对人类关爱自然、呵护精神家园的行为予以诗意地赞美,都体现了画家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地开发与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处于紧张状态,恢复人与自然之间正常而和谐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在山水画创作中,很多画家往往缺乏自觉和自省,对煤都烟雾、沙尘风暴等进行渲染,这实际上是不自觉地肯定污染。对此,薛永年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山水画的功能不应局限于被动地反映,还可以更主动地发挥其多方面影响精神的功能;也可以画未经改造的大自然,创造大自然的崇高境象,表现顶天立地的民族魂魄;也可以在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山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认为,艺术在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与自然的新关系方面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在构建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公共话题的当下,当代艺术在表达人们共同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诉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近年的城市山水画和都市水墨画,在反映城市建设迅速改观认识的主导下,被动地画高楼大厦的多,画车水马龙的多,画霓虹灯闪烁的多。似乎画家们有些迷恋于新的建筑景观,以为非此不足以彰显城市建设的今非昔比、熙攘繁华,却少见理想中的山环水绕、森林绿地、江河湖面与建筑合理结合的造境。对这种现象薛永年很是痛心,希望画家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自然与人的生活情感的关联和亲近感。苏州在城市山水方面具备的历史资源令薛永年印象深刻:“苏州的园林,享誉海内外,古代的吴门画派画家,多有取材著名园林的作品,当代的新吴门画派,也有自觉探索苏州古典园林现代视觉样式的名家。苏州的造园技艺也给古今吴门画家提供了充分的文化营养和视觉资源。今天,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城市山水画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苏州圆桌会议的主题定为“生态山水与美丽家园”十分符合时代精神。江苏美术馆研究员马鸿增说:“成就非凡的山水画家,无不自发或自觉地意识到自然之美、环境之美既是客观的审美对象,也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艺术家的精神家园。画山水,也就是画自己。”对于当代绘画应怎样处理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关系,马鸿增认为,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特征,是形成地域文化传统、绘画流派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认识、运用这种丰厚的自然资源和艺术资源,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一精髓在当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双重寓意。但当代生存的城镇化已让人类远离了自然生态。《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当代中国画很少停留在自然形态的具象表现上,而往往从山水的自然形象中凸显内在的形式结构,或走向极致将之完全抽象化,或打碎自然时空框架探索超现实时空的精神表达。尚辉表示,中国画因表达新的家园意识而获得了崭新的人文内涵,成为当代社会复归人类内心世界宁谧与平和的精神乌托邦。
>>生态山水成为苏州当代美术创作主题
苏州古称吴门,不仅园林幽美,水乡秀丽,而且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明代中期兴起的以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为代表人物的“吴门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久远的绘画流派,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的举办,让美术界对苏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苏州现在正以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实力跻身全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前列。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苏州传统文化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就苏州美术创作来说,这几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苏州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在传承吴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与创新,在国家级别的中国画、油画、粉画、水彩、版画、年画等各类美术作品展览中崛起。
“生态山水与美丽家园”这个美术话题,与苏州当代美术创作所显示出来的状态和特色十分契合。因为苏州园林与太湖山水正是苏州美术传统题材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题材的创作早在明代就取得了很大成就,经过数十年来几代画家的探索与努力,苏州当代美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那些描绘苏州水乡特有的历史人文风貌和古典园林的作品,成为苏州当代美术创作鲜明的主题与内容。这也是500多年前明代苏州大画家沈周、文徵明创建起来的艺术图式,不仅采用写实性的或理想性的笔墨去描绘他们种种具有优雅气质的生活环境,更传递出明代江南社会的生活态度和人文意趣。江苏省美协主席宋玉麟认为,这种生活艺术化的图式,到了当代画家的作品中不仅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多新的演绎和阐述,赋予了当代艺术多元的审美意识和情愫。
苏州具有很鲜明的城市性格:温文尔雅、蕴藉内敛、平和细腻、灵动沉静。而这种性格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从苏州的中青年国画家群体中窥伺出来。徐惠泉、孙宽、陈危冰、陈如冬、张迎春等画家根植传统又自成一格,每一位成功画家笔下展现出的山水、园林都有独特的烙印,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花树湖石,都吐纳着画家自己独特的气息,呈现出各自对苏州园林、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与向往。
苏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城,在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的背景下举办如此高层面的美术理论研讨活动,无疑将开阔苏州美术家的胸襟和视野,并对今后苏州美术走向更高层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苏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成从武说得很直接:“希望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一方面为中国美术理论评论的发展贡献苏州文学艺术界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希望得到各位专家、批评家更多更好的真知灼见和理论指导,从而带动苏州美术理论和创作的提升,促进苏州美术家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美术成果。”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