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王林旭超象艺术:创新价值与国际视野

时间:2013年11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孟祥宁

岩爆 1998年 王林旭

  作为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很高艺术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林旭历经30年的探索和实验创作出了水墨超象艺术。他的作品以宏大、辉煌的图景形态展现了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本质性和不可穷尽性,成为沟通世界各国人民的艺术样式。11月9日至24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协、广东美术馆、民族文化宫主办的“超象——王林旭当代水墨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为广大观众呈现了超象这个从艺术手法到思想内涵都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创新艺术,全面而集中地展示了王林旭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探索。

  本次展览共展出王林旭精心创作的30余件超象艺术作品,包括《工业时代》《夕山初雪》《岩爆》等,内容题材非常丰富。王林旭首创的超象艺术绘画在精神上起源于中国古代“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的文化思维,在艺术语言上融西方视觉艺术和中国水墨技巧于一体,为当代世界的绘画艺术赋予了新的形式。此次展出的作品对不同的题材作出了具有当代意味的艺术呈现,充分展现出当代艺术和传统题材相融合的特点。

  王林旭的超象艺术提炼出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性艺术共同创造的语言形态,对于我们重新展开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思考,对于挖掘中国文化在当代背景下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正因此次展览作品的独创性,吸引了美术界专家学者和观众们的目光。

  王林旭的超象艺术摆脱了自得的山水意境,变成一种提供关系嫁接的知识架构,因而能在人与自然之间、东方与西方文明之间、对生存环境和人性的解构之间,得到一种能够普遍认同的逻辑理解。这是很多观众在看完展览后的第一感受。联合国副秘书长盖图则对王林旭在超象艺术方面的创新成就给予很高评价,同时表示了对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热诚欢迎的态度。

  在此次引发国内公众热议超象概念之前,王林旭已于2010年10月和12月在北京举办过两次展览,这是王林旭超象艺术面向公众的首次亮相。随后,超象艺术展走出国门,两度在作为世界现代艺术中心的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王林旭的超象艺术“是当代世界艺术创新的一项新成就,能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在此期间,超象这一创新艺术,很快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接续牵动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陶森大学和马里兰州州立大学的超象艺术展。对于正在着力推动“文化走向世界”并为此努力寻找与国外对话的艺术语言的画家本身来说,国际社会对这门创新型艺术表现出的认可,超象艺术在境外推广中获得的初步而显著的成功,无疑具有深远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王林旭的艺术成果得到国内外艺术界许多专家学者的称赞。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认为:“王林旭的超象艺术从事物内在的精神根源入手,而不是具体的形象、特定的物性和地域性,因此,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们所接受。”

  正如美术评论家皮道坚所说:“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拿什么贡献给今天这个科技万能、物质主义至上、生态环境恶化、文化冲突不断、强权政治横行的全球化世界,并作出真正的世界性贡献?王林旭的超象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这个基础上,王林旭超象艺术展向国内的这次“回归”,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基点之上。这一基点之新,并不在于艺术本身的质变幅度如何,而在于王林旭的创新和艺术展示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命题带回了一个新的试验成果,能启发人们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现代、走进人心的更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而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中国的美术界和艺术理论界势必会再度体味超象艺术所倡导的“生态美学”的内在精神,并在观察和研究超象艺术得失的同时,进一步思考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超象艺术的创新不仅在于绘画技法、材料和视觉效果上,更重要的是以跨文化的艺术语言和宽广的胸怀,展现宏大的生态现状和前景,展现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困境,进而在更接近生命本质和艺术本质的层面上,呼唤人类跨越纷争和短期与局部利益,追寻共同的希望。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艺术家少有涉足的追求实践,因此它不仅在国际社会受到关注和喜爱,也被诸多中国著名艺术家视为一种创新价值独到的艺术范式。“超象所形成的艺术范式带有忧患意识,含有对工业社会的关注与批判,有着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人合一的圣者之心。”清华大学教授岛子如是说。

  如果仅仅从艺术表达样式、技法和绘画语言上来探讨超象绘画的内涵,将无法涵盖超象艺术的全部内容。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建所说,艺术家的笔墨与表现,更要结合思想内涵来考虑。超象思考的问题与视野都站在了国际的宏大角度上,关注战争与和平、生命与灾难等重大人类议题,王林旭结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一种人道主义情怀,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达到了当代水墨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度。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认为:“我们一直在谈走出国门、中西融合、古今融合的问题。王林旭对中国几千年来绘画材质和对水墨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恰恰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启发,那就是‘中西融合’其实就是将艺术创作与当下生活联系起来。”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