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地缘文化的时代担当

时间:2013年11月1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于 平

  一、中国地缘文化与周边外交战略目标

  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家与如此众多的国家接壤,但这就是中国地缘文化的现实。其实这也是中国地缘文化由来已久的历史。这个历史与现实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地缘的幅员辽阔,一方面也凸显出地缘文化的构成复杂。地缘文化,是文化质相有别、利害攸关的地带,也是文化双向流动、交锋交融的地带。中国幅员辽阔、构成复杂的地缘文化,不仅呈现出“区段地缘”的多样性,而且呈现出“地缘发展”的层级性。正如我国东、西部发展的地域差异一样,与之相关的地缘文化也存在着发展的“层级”差异。也就是说,关注地缘文化的“多样性”只是关注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我们需要从“多样性”的差异中来寻求“和谐发展”的路径。

  因此,谈文化的多样性,谈地缘文化的差异性,谈地缘文化差异的对抗性或对话性,要有一个“搁置差异、共谋发展”的前瞻视野。10月下旬,我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个座谈会确立了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概而言之,战略目标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基本方针则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二、周边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

  座谈会所提出的“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我们地缘文化的时代课题。所谓“全面发展”,强调了“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的“四位一体”。也就是说,我们谈“亚洲文化艺术多样化与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来谈,因为这个“和谐发展”只能是“全面发展”。离开了友好的政治关系、牢固的经济纽带和深化的安全合作,“人文联系”不可能谈得上“紧密”,地缘文化中的交流凸显的只会是“交锋”而非“交融”,文化多样性的“求同存异”只会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地缘文化的正视与应对,历来是一个敏感与审慎的问题。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由此构成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地缘接触大抵是相安无事的;即便偶尔有所碰撞,也无妨进行“我行我素”、“各行其是”的对话。许多文化学者都注意到我国文化传统中“和”理念的价值,也都认同既“和”且“谐”的“和谐社会”构建。而事实上,一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固然不能不正视调节社会的阶层分化及其利益固化;但“和谐地缘”其实才是和谐社会构建更为重要的方面,这其间与我国“地缘文化”紧密关联的“边疆民族”(这往往是在地域、人口都体量较大的少数民族),其文化能否真正实现“多元一体”也关涉到“中华文化”能否既“和”且“谐”。

  三、地缘文化和谐发展中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和、谐二字的本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二字的左部都以“龠”为形,右部则分别用“禾”、“皆”来示音。二字左部的“龠”是一种类似“笙”的乐器,《说文》释为“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说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和”被释为“调也”,“谐”则被释为“乐和谐也”。也就是说,“和”固然以“不同”为前提,但“和”的实现却在于对“不同”加以“调节”,“和谐”的状态本质上是“调和”的结果。《论语·子路》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我们文化传统以“和而不同”为理想,追求“和睦相处”而不“盲从苟同”,因为“同而不和”的结果是“同则不继”。

  作为中国地缘文化的时代课题,“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的指向在于实现“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和谐发展”,“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基本方针”中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我们认识到“亲”就是“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诚”就是“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就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容”就是“倡导包容思想,强调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为此,总书记要求我国的周边外交工作“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我们文化“软实力”在此要大大借助外交的“暖实力”。

  四、审视“地缘文化”要超越“还原论”思维路径

  “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且“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说明我们的地缘文化建设应具有“整体论”文化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论,“整体论”是人们在反思“还原论”局限时探索的思维新路径。作为由笛卡尔倡导的近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还原论”的基本理念在于“作为存在的事物是可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笛卡尔认为人们可通过分析或抽象将认识对象拆分为更基础的部分,由此使认识进入对象的更深层次以了解其结构和属性;然后再从那些“更基础的部分”出发,通过综合推演形成对整体的世界、运动的世界的认识。质言之,“还原论”是一种表征主义的认识论,它作为人们认识的“科学方法”是由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和构成性的实体实在论来共同支撑的。我们既往基于“地缘文化”所作的亚洲各国文明的分析,之所以会得出“共同性”远远高于“差异性”的认识并以此为“和谐发展”的基础,正在于这种“还原论”的思维路径。

  的确,在世界史的研究者看来,欧美因其工业革命率先发生,是较早具备现代性的文明;非洲、澳洲以及拉丁美洲,主要是部族文明遭遇殖民地文化的混合物。亚洲文明——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及南亚文明的共同性在于,在遭遇西方列强之前,它有着独立发展、长久发展、和谐发展的古典文明。这种文明创造过人类历史的诸多辉煌,它不为发达的强势文明所屈服,也从不歧视相对弱势的发展中的文明。在亚洲各国文明的共同性中,其实都不乏民为本、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执其中、顺其势、固其本、通其变之类的主张,这些都是我国地缘文化赖以对话的气场和交流的平台。不过,这些“共同性”只具有“对话气场”和“交流平台”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要重新审视“周边外交”或者说是审视“中国地缘文化”,就在于这种“可能性”并不必然能成为“现实性”。对此,我们需要树立“整体论”文化思维。

  五、“四个着力”与“整体论”文化思维

  人们在反思“还原论”思维路径时认识到:对世界构成性实体的探究并不能替代对世界错综格局、复杂过程的真实理解,对外部世界某些部分、某些层次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拼接成世界整体的正确图像。“整体论”文化思维作为理解、把握“整体性”的认识论,意味着一要从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走向现象论的参与存在论,二要从构成性的实体实在论走向生成性的关系实在论,三要从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基于内在关系论的认识论。很显然,因为参与性、生成性、关系性成为人们审视对象世界的有机方面,“整体论”文化思维才提升我们审视“中国地缘文化”战略思维的水准。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能力,全面推进周边外交”。总书记强调了“四个着力”,即要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要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要着力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四个着力”,正是中国地缘文化时代担当的具体展开。中国地缘文化及其所关涉的周边外交,是亚洲文化艺术多样性与和谐发展最重要的课题。早在2011年,中国政府就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回应世界对中国的关注。白皮书高度概括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也深度阐发了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申言“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在这个“和平发展”理念中的文化主张,是“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间对话和交流,消除意识形态偏见与隔阂”。我们注意到,这个文化主张的本质是“多样性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文化对话与文化交流,不是消除特性和差异,而是消除偏见和隔阂;不是唯我独尊、妄自尊大,而是潜心向善、躬身睦邻。

  六、“四点愿景”促进亚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强调中国地缘文化的时代担当,不仅在于它是亚洲历史文明最重要的策源地,而且在于它是当代亚洲文明最重要的前行者。由于中国在亚洲相对居中的地理位置和相对错综的地缘关系,中华文明注定要成为一种注重交流、包容差异、讲究实际、强调传衍的文明。宋以前有佛陀西来,有鉴真东渡;近现代以来更有仁人志士求真索理于俄罗斯,勤工俭学于法兰西,习法通变于东瀛国,借石攻玉于美利坚……事实上,中国之所尚“中”,并非以“中心”自居,而是以“中和”自励。中华文化的“和为贵”,贵的是“中和”与“兼和”。“兼和”者,强调的是“包容”;“中和”者,强调的是“厚德”。“厚德”之为“中”,体现为我们文化传统中“过犹不及”的认知模式与“而不”的行为模式,《乐记》所载季札观乐时所言:“……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我们既往谈文化的多样性,谈“求同”多而谈“存异”少,谈“包容”多而谈“交融”少,谈“兼和”多而谈“中和”少。事实上,我们思考中国地缘文化的时代担当,要更多地关注后者并对之深思长考。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于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了题为《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的演讲。他谈到中国“希望同亚太伙伴们携手同心,共同创建引领世界、惠及各方、造福子孙的美好亚太”,谈到他愿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共同分享的四点愿景,即谋求共同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寻求联动发展。这使我们联想起总书记更早些时候(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一段重要讲话,他说:“对世界形势发生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有益成果……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认为,“中国地缘文化的时代担当”作为“亚洲文化艺术多样性与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认真理解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上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是“基于自己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对21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格局变化的认识,郑重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参与国际事务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路径(见《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而现在我们更进一步强调周边外交工作中的“睦邻、安邻、富邻”,这无疑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地缘文化促进亚洲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时代担当!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