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艺术背包客,冒险,永远在路上!

时间:2013年11月0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 悦

艺术背包客,冒险,永远在路上!

——耿一伟与台北艺术节的“冒险”之旅

2013台北艺术节的委约作品《波丽士灰阑记》演出现场

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的多媒体剧《瓦格纳大爆炸》

2013台北艺术节海报

  耿一伟,现任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不苟言笑。去年、今年的两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都见到他,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无论出席任何场合永远背在肩上的那硕大无比的黑色双肩背包,即使身着西服,那背包也不曾丢掉,如影随形,成为了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那个背包犹如百宝箱,里面装着很多“家当”,耿一伟说,这些“家当”就是台湾很多年轻艺术家的各种资料介绍,他来这里就是希望把这些有才华的艺术家“推销”给来参展、“淘宝”的世界各大演出机构和艺术节,不管别人怎么做,在他看来艺术节总监其实也是推销员。

  “我很认同你们,但是好话到此为止”

  从去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推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开始,耿一伟就是最忠实的观众、“买家”及批评家。从去年的“上海梦”主题中,耿一伟发现了现已小有名气的青年戏剧导演——王翀,并力邀他带《雷雨2.0》参演今年的台北艺术节,耿一伟说,“艺术总监的眼光很重要,也是我的主观感觉。我之所以看中王翀,就是觉得他的综合素养很好,除了有才华,还有阅历和很好的合作意识,这是让我很惊喜的,我觉得他今后会‘大火’啊。”今年已是第二届的“扶青计划”提出的主题是“当昨天遇见未来——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对话”,有6部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参与委约,耿一伟仔细观看了每一部,并在展演结束的交流会上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很认同你们对传统的热情以及你们背负的使命,但是好话到此为止,我觉得你们都太想把作品做得成功了。”不少听者被这句话打击得有些沮丧。

  任何一个作品都希望“一鸣惊人”或者让观者“惊为天人”,但是在耿一伟看来,“不可以太早就太成功”。他谈到,“因为你们都是很年轻的艺术家,你们没有这个能力来一下子就做出一个成功的作品,国际艺术节这个平台对你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透过这个机会,你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些自己非常想干的事情,做错没有关系,粗陋些也没有关系,要让大家给你们一些意见,这样你们才有一些空间。或许有人会问,那失败了怎么办?没关系,我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如果失败了就推给艺术节,说是艺术节要求我们做的,都是艺术总监的想法。艺术总监的责任,就是要承担节目的失败。如果总监不承担,艺术家为何要来这里冒险?”

  对于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耿一伟给出两个颇有价值的意见:“跨文化的作品通常来讲集体创作会比较有效,因为个人意见太强会影响作品的整体呈现;第一次联排的时候,最好邀请一些完全没有剧场体验的观众,例如小孩和老人,来观演,这样才能了解观众是否能理解你的作品,你的作品是否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些实用而有见地的意见让年轻艺术家们很受用,他们一拨又一拨围着耿一伟问不停。

  “利用艺术节,给大家一个挑战‘传统’的机会”

  耿一伟去年首任台北艺术节总监,在此之前他有丰富的编剧和策展经历,他对艺术节独特而有趣的见解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吸引了不少同行。耿一伟与记者分享到他对艺术节的三个基本的想法,一是,应该让观众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东西;二是,艺术节是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三是,艺术节应该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在表演。很明显,这三个想法牵涉到三个不同的层面——观众、城市与艺术家。“首先从观众的角度来思考。如果艺术节也要让自己成为一种艺术的节庆,在节目的选择上,很自然的,就必须超越这个城市平常已经存在的表演活动,赋予它更多的多样化选择。一般最常见,也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其他国家挑选节目来参加艺术节,而这些节目也必须有别于平日可以看到的外国节目。所以对观众来说,参加艺术节,就是让自己有机会去冒险,去体验全然不同的文化经验。”耿一伟很喜欢“冒险”这个词,今年的台北艺术节就设定了“冒险新视界”的主题——“面对平淡,我们需要优雅而狂野的不凡想象”是它的注脚。

  耿一伟也很喜欢“委约作品”的方式,这既有相当的话题性,也有兴奋点。“最有意义的交流,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传统与现代之间最大不同,在于传统不要改变,而现代追求改变。但问题是,传统艺术所依赖的那个生活条件已经不在了,全球化的趋势,是让每个城市都越来越现代化。于是艺术节能提供的,是透过它的资源与平台功能,去让传统有机会做一些改变的尝试。艺术节就是可以做一点平常不能做的事,所以‘传统’在艺术节有一些变动或创新,大家多少能允许,我们没有要‘革命’,我们只是说,不要那么压抑,过节嘛,来赌一把,不会有人有意见的。”

  今年台北艺术节的开幕节目是改编自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的《波丽士灰阑记》。他们找来一个歌仔戏团为这出戏进行改编,想在传统戏曲里,加入摇滚乐与现代剧情。最后这出戏成了现代剧场、歌仔戏与豫剧的混合体,现场效果好得不得了。耿一伟以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件事,“如果不是因为艺术节的支持,是很难从歌仔戏本身,产生创新的条件,因为他们会怕他们的观众不高兴。这就是传统想改变时,会碰到的最大问题。不是传统艺术家不想改变,而是观众不想改变。所以我们要利用艺术节,给予传统这个机会。”

  “艺术节是一个城市在表演”

  台北艺术节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耿一伟认为“年轻化”与“冒险”是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像香港艺术节或台湾国际艺术节都是引进世界一流的表演艺术的艺术节,“可是一流的东西有个标准,大家标准都差不多,所以这些节目也都很类似,剩下的只是谁有能力先邀到而已。如果已经有台湾国际艺术节在为台湾引进表演艺术精品,那我觉得台北艺术节就不应该花费资源在这种竞争上,因为不论是预算结构或是空间需求,这都不应是我们自我定位的方向。”

  耿一伟所期许的方向,是用他的专业眼光,找到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虽然有一定口碑,但还没成“大腕”“大师”,然后他是第一个邀请他们来亚洲的艺术节,这样即使若干年后他们开始国际驰名,但是与台北艺术节的友谊,可以让他们以后还是很记挂当初起步的地方。长期来看,这对艺术节是一种加分也是投资。“每个艺术节对自己的形象都有不同的设定,这牵涉到很复杂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有时也不是艺术总监可以决定的。但不论如何,最后整个艺术节的呈现还是会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精神,这个城市想塑造的自我形象。所以我坚持认为艺术节也是城市在表演,艺术节与城市精神是在互相加分、互相影响。”耿一伟滔滔不绝地把话说完,就继续背着他的大背包隐没在人群中了,在今年的台北艺术节的海报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艺术背包客,冒险,永远在路上。”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