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拯救

时间:2013年11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 超

《我因思爱成病》 李兰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抑郁症是伴随人类现代化进程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作家李兰妮作为一个癌症和抑郁症患者,以文学的方法记录了抑郁症病人的真切感受和心灵诉求,持续探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疾患和生命困境。中国人一直有以病为耻的惯性思维,而李兰妮却以病之极苦作为她文学创作的主题,这不仅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和社会认知价值,而且更是以文学为疗救疾患的手段,表达她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李兰妮,1956年生于黑龙江省,现为深圳作协主席,9岁开始独立生活,14岁肿瘤手术,1986年初看精神科,1988年罹患癌症,2003年确诊抑郁症。2008年,久经疾病折磨的李兰妮写出了《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该书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真实临床纪录和一手心理资料,详实地记录了其病状和治疗过程,以及背后的生理、心理、社会、家庭、文化成因。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甚至还具有医学学术价值。今年,李兰妮又推出了《旷野无人》的续篇《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描述了在宠物疗法中,她和她的宠物狗周乐乐为了跨越彼此之间的巨大鸿沟,经历种种误会、敌意、挣扎甚至伤害,最终领悟到了生命的真实含义——爱。《我因思爱成病》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将第三人称的客观陈述、第一人称的独白,以及宠物狗拟人化的情感描写穿插运用,多维度地解析了抑郁症的病理表现及宠物疗法的运用。此外,《我因思爱成病》还增添了大量图片,为特定类型图书产生了不小的增值作用。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与李兰妮认识30多年,看过很多她写的电视剧本、小说和报告文学。但五年前,当陈建功看完《旷野无人》的时候,心里却十分激动,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盗墓小说、穿越小说、武侠言情小说等大众文学广泛兴起,就在人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亟待关注、纯文学作用越发重要时,李兰妮的《旷野无人》把文学对人的认识带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续篇《我因思爱成病》则充满了俯拾皆是的幽默,读来很轻松,对防治心理疾病大有益处。

  “我觉得上帝既然让我又得癌症,又得抑郁症,还不死,还是一个写作的人,那不是我是谁呢?我就是得为此做些什么,完成这个使命的人,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应该有他的使命。”李兰妮在撰写《旷野无人》和《我因思爱成病》的过程中,曾几度抑郁症复发,病情恶化是因为她在写作中必须再度抵达那幽暗的潜意识深处。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说,凡是得过大病的人都会深刻体会,治病最终得靠自己的意志,社会关爱、亲人抚慰、中西医的方法都是辅助,李兰妮通过种种途径认知、探索自己与癌症、抑郁症的关系,从中找到力量,这种自我拯救的精神令他印象非常深刻。

  疾病会让一个人被正常的世界分隔开来,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是一个肿瘤患者,她在患病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在人人都可能患病的现代社会,生病的人却往往处于尴尬位置,甚至被歧视。为此,她发表了作品《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深入分析疾病的文化寓意及其深刻影响,探讨“仅仅是身体的病”为何会变成道德批判,又为何会转换成一种社会压迫和歧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某种程度上讲,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病人都被放逐到荒野上去了。传统观念把疾病视作人生无常或意外,很少有人正视疾病,把它认为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面或者基本的生命经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很少有描写疾病或患病经验的作品,李兰妮的作品打开了这个幽暗的王国,让疾病变得可感知、可表述,有助去掉笼罩在疾病上的现代之魅。”

  《我因思爱成病》上市之际《旷野无人》也将重新出版。新版《旷野无人》的封面一改黑暗色调,换成代表生命起源的蓝色,与代表温暖希望的橙色《我因思爱成病》呼应,这两个独特文本从不同角度揭示抑郁症的救赎与希望。此外,李兰妮还联合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提供了包括此两部著作在内的五种近千套图书,传播到多所高校进行公益图书漂流活动,她期待能把自己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读者,以唤起人们对精神健康这一主题的关注和重视。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