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醉乡亲——湖北省福星楚剧团演出活动侧记
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福星楚剧团演出的农民观众
在民风淳朴的荆楚大地,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有一个民营剧团,长年活跃在广袤的乡野、偏远的集镇乃至繁华的都市,那一缕缕琴声、一声声板腔、一出出戏文,饱蕴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而赢得千千万万城乡观众的称道与喜爱。这个剧团,就是湖北省福星楚剧团。
要过中秋了,这天是剧团盛夏演出季的最后一天,方圆百里的乡亲们为了表达对剧团演员们的喜爱与感激,特地买来数十挂鞭炮,在剧院门口噼噼啪啪地放了一个多小时,其间还有数十个乡镇、村组和单位敲锣打鼓地送来了60多面锦旗和感谢信。一时间,剧院内外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一片。其间,福星戏迷协会送来的一副对联贴在舞台两旁:名角傲角天天唱唱出人间好气景,新剧老剧月月演演绎福星一家亲。
《人在福中》剧照
一位企业家的戏剧情怀与担当
而今湖北的戏剧同仁只要提到福星楚剧团,就会联想起一个人,他就是连续5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湖北慈善总会名誉会长、福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功炎,因为是他一手创建了这个剧团,也是他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个剧团的成长。
说来话长,自民国时期以来,湖北汉川就是个有名的“戏窝子”。解放初期的汉川沉湖镇(今福星镇)几乎村村有戏班、塆塆见草台,每到农闲,打谷场上的稻香味还未散尽,一个花花绿绿的大草台便支了起来,连台好戏就此轮番上演。而每当戏一开锣,儿时的谭功炎便和他的小伙伴们急匆匆地直往人缝里钻。显然,谭功炎早已不知不觉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通过看戏,明白了什么叫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什么为世道人情、是非曲直,一些做人的道理,渐渐从戏文中领悟出来。
光阴如梭,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乘改革开放之东风,谭功炎率领福星人立志创业,艰苦奋斗,最终支撑起一片辉煌的事业。如今的福星集团已成为全国500强企业、国家重点高新科技企业、中国最具挑战潜力十大民营企业、A股上市公司,拥有员工一万余人。前进中的福星集团把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繁荣昌盛的有力支撑,在打造各类文体团队之时优先组建起福星楚剧团。谭功炎深知,有戏看是当地老百姓梦想中的福分,办剧团的目的就是为地方群众谋福利,回报乡亲。
谭功炎办企业堪称大手笔,而办起剧团来也是有板有眼。首先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戏剧专业人才,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一批活跃在演出市场上的优秀中青年楚剧演员及艺校大专生陆续汇集在福星旗下。接着是制定“弘扬楚剧艺术,根植乡土文化”的办团宗旨和“团结自尊、刻苦研艺、科学发展、争创一流”的办团方针,使剧团始终沿着一条“为人民群众多演戏、演好戏”的正确轨道向前发展。第三是不断加大对剧团建设的投入,每年由公司拿出200余万元资助剧团发展。其中,一是逐年提高剧团演职人员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目前剧团演职人员月工资平均在3000元左右,另外在完成演出任务基础上每人每月发放演出补助1000至1500元,年终评奖金奖(奖金一万元)比例也在逐年提高;二是免费为剧团提供住宿,水电费也给予全免;三是为演职人员办齐了社保、医保等多种保险,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四是逐年添置和更新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设备,完善了剧团的硬件设施。此外,公司还投资近千万元,为剧团演出修建了一座可容纳3000多人看戏的大剧场。有了这些,大家觉得有干头、有奔头,一心只想为群众把戏演好。
《杨家将》剧照
坚持演出也是为基层老百姓谋利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民众对幸福的理解包含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而一年到头能否看上几出大戏,则成为幸福标准的重要指数之一。为此,谭功炎提出一个新观点:“剧团坚持演出,也是为基层群众谋利益。”在他的建议下,剧团实行了一项硬指标,即每年演出不少于300场,其中在福星剧场免费演出100场,在外地免费巡演200场。这项指标对于一个民营剧团来说,显然是高了一点,但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剧团不仅连续13年超额完成了指标,而且通过不间断的演出,表演技艺提高了,剧团实力增强了,社会美誉度提升了,在江汉平原,人们一提起福星楚剧团就一个劲儿地叫好。
乡亲们还清楚地记得这个剧团冒着风雪下乡巡演的情景。按剧团惯例,每年正月初五便开始开展春季农村大巡演,每次巡演均在两个多月。2013年的正月初五和往年一样,天刚蒙蒙亮时,剧团全体人员便打点行装向第一个演出地点汉川长兴村进发了。一辆舞台车,一台布景车,大小两台交通车,连成一线,在雪雨天的泥泞小道上艰难行走,赶在晌午前到达目的地,吃过午饭便麻利装台唱戏。这时节,酷爱楚剧的乡亲们早已把个戏台子围得水泄不通。戏台四周,张灯结彩;村道两旁,彩旗飘飘。开场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好不热闹。可是晚上睡觉却着实有点尴尬,由于条件有限,剧团将好一点的房间安排给女同志住下,男同志只好挤在一间还没来得及装上门窗的毛坯屋子里“滚”通铺,西北风直往屋子里窜,个个冻得够戗,好在乡亲们及时送来了挡风的胶布。此次巡演历时55天,尽管雪雨天气时有阻滞,但仍然坚持转场到达12个乡镇与村塆,演出剧目90余场,所到之处,乡亲们个个笑逐颜开,夹道欢迎。
远离寒冬,进入炎热的盛夏,剧团依然处于演出的旺季。每年的6至9月这4个月,为福星楚剧团免费演出的盛夏演出季,往往演出海报一贴出,便吸引方圆百里的观众纷至沓来。2013年的盛夏演出季前后共演了113场,并较往年又有了新亮点。一则,为了让乡亲们把戏瘾过好过足,连续4个月做到场场不重戏。剧团将过去一百多出传统保留剧目进行整理,然后打印出来,按照角色分发给大家,提前几天背唱词、熟戏路、作温习,然后现排现演。为了让每个剧目接上茬,大伙每天一大早便开始背唱词作温习,下午5时演出完毕,吃过晚饭又接着背唱词忙排练,连轴运转,有时一干就到半夜。这期间有的演员患病了,但打完吊针继续上舞台;有的演员家里出现老人病重、小孩上学等着急事,也是舍小家顾大家,没向团里请过一天假。大伙憋足一股劲,就是要为群众多演戏、演好戏,让群众把戏瘾过足。二则,盛夏之际,酷热难当,为了让乡亲们有个休闲、纳凉、看戏的好场所,在谭功炎的安排下,公司再次投资180余万元,为剧场安装了中央空调。煌煌院堂,丝丝清凉,再加上场场看好戏,这一来,方圆百里的乡亲们更是接踵而至,剧场天天爆满。
为了收集观众的反映,剧团先后组织了几场座谈会,有80多名观众参与了座谈,大家对这次演出季总的概括为“四个好”,即看戏环境好、演员作风好、演出质量好、剧目多又好。来自李花村的老人雷祥珍说:“我今年92岁了,还不想死,就因为有戏看。人活到这个份上还能享受这份福,这真要感谢有个好戏班呐。”
福星人坚信,剧团坚持演出,也是为基层老百姓谋利益
在戏剧发展的低谷中闯出一条新路子
诚然,福星楚剧团的出现,就如同一股饱蕴着生命活力的清新之风,吹向舞台、吹向社会、吹向人心,将那些面对戏剧式微而发出的哀怨之气一扫而光。湖北戏剧界的同行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民营剧团,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渐渐地,人们终于从他们的做法中悟出了某些道理。
一是长期根植于民间,用不间断的演出吸引和培植更多的戏剧观众。试想,一个剧团长期不演出,人们还会记得它吗?一个剧种长期不去体验,怎能不消亡?而谭功炎和他所创办的剧团明白这个道理——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坚守与实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这个剧团才真正做到“年演三百,锣鼓不息”。是啊,观众是靠美妙的舞台给吸引过来的。记得一次采访过程中,一位年轻的小媳妇对笔者说:“我过去根本不看戏,后来送婆婆来看戏,这一来二去,就迷上楚剧了,原来楚剧那么好听。眼下我们村好多年轻媳妇都像我一样,不打麻将爱看戏了。”
二是快速生产戏剧产品,以观众需求为考量,牢牢抓住观众群体的大多数。业内有句老话,“十年磨一戏”,此话当然没错。但这只是针对经典而言的。普通老百姓则认为,十年才磨一个戏,那黄花菜都凉了。戏剧之树要繁茂,就必须有个深厚的根系基础,只追求阳春白雪而忽略了下里巴人,这个根系基础就会萎缩。只有快速地生产出更多一些的戏剧产品,让根系得以伸展,戏剧之树才能得以枝繁叶茂,而且即使“磨”,也得是在舞台上不断的演出中“磨”。也正因如此,这个剧团上戏讲究一个“快”字,其盛夏演出季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三是一切以演出为要务,打破行当与层级阻隔,提倡一专多能和一人多角。在一些大剧团,行当分得清清楚楚,名角主角与配角等级分明,相互不可妄自僭越。但这些对于一个长年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民营剧团来说既做不到,也不能做。福星楚剧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敢于打破这种藩篱。这个剧团从团长到员工总共才38人,为了适应频繁上戏的需要,该团实现了一专多能和一人多角。有时一个主角刚刚扮过了青衣,下一场戏因人手不够,便成了皇后身边的宫女;有的一人兼演了文武小生,而在另一出戏中却转换角色成了丑角或者家丁。就连团长李世叶也是一末带十杂,既是剧团管理者,又是后勤服务员,作为国家一级作曲,还兼带戏剧音乐创作。
四是保留戏曲传统声腔特色,主张戏剧返璞归真。有一次,笔者在福星楚剧团看传统剧《四下河南》,台上,剧中人李琼瑶为父告状申冤,沿途乞讨,一路上哭得凄凄哀哀,台下,观众也在一个劲儿地抹眼泪。有的观众完全进入角色,悲悯大发,索性拿着百元大钞就往台上丢,一场戏下来,观众累计“捐款”3000余元。观众为何偏爱这些老戏呢?福星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刘开荒说:“主要是声腔好听,你看那悲迓腔唱得几动听啰。听戏,还是原汁原味的好,老百姓就爱这一口。”这个剧团在楚剧声腔运用上维护了戏曲的原生态,突显了地方戏曲的原有特色,适应了当地大多数观众的口味。
用最小的投入去博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用区区几十万元的投资创作上演一台大型现代戏,几年来先后演出数百场,而且还能晋京演出拿大奖,你信吗?在这里,福星人肯定说“信”。注重演出实效,不求奢华排场,四两拨千斤,这正是福星楚剧团的又一特色。
2004年4月,剧团在谭功炎的直接参与下,创作上演了一部大型现代楚剧《人在福中》,这台戏从剧本创作、作曲、舞美制作到排练上演,总共只用了一个月时间,而全部投资也才花了30多万元。这是一台有关道德伦理的情感剧,剧情真实生动,舞台呈现清新明快,一上演便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2005年1月,该剧在湖北省第三届楚剧艺术节上成为一匹斜刺里冲出的黑马,大爆冷门,一举夺得该届艺术节的特别创作奖、导演奖、舞美奖和一个表演一等奖、5个表演二等奖,并由组委会推荐晋京演出。同年5月,该剧参加第八届“映山红”中国民间戏剧节评奖演出活动,再次获得一个优秀演出奖(最高奖)、一个优秀剧本奖、两个优秀乐手奖和4个优秀表演奖。但这奖那奖,最终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这个戏从2004年上演至今,共演出200余场,如今已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
2007年创作上演的大型现代楚剧《可怜天下父母心》,则成为这个剧团的又一力作。事出有因: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习惯于深入农村走访调查的谭功炎,无意间发现一个十分严重的“三农”问题:许多辛劳一生的农村老人,年迈无人照料,有的茶饭不能上口,有的患病不能就医,有的甚至自行了结生命,而一些不孝儿女竟毫无愧疚。为人敦厚的谭功炎,一向真心关爱和慷慨资助社会弱势群体,这件事则更令他夜不能寐。他在沉思:如何帮助社会消除这种不讲人伦、不讲孝道的不良现象呢?事后,他决定由剧团创作一出现代戏,用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明白的人伦道理,传孝布道,教育人们。谭功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剧团主创人员,并与之一道商定剧情结构、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塑造,并多次参与修改剧本,琢磨唱词,经过23天的日夜赶排,这台戏终于成功地立上舞台。
难能可贵的是,对该剧的资金投入,也没有超过50万元,却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该剧自2007年上演至今,屡获大奖不说,且先后在孝感、黄石、大冶、鄂州、汉川、仙桃、天门、洪湖、监利等20多个市、县、乡镇和武汉市部分社区、学校及17个建设工地巡演了320余场。所到之处,观众深受感动,社会好评如潮。
这些年来,福星楚剧团在挖掘整理和上演传统古装戏220余出的同时,先后创作上演了《人在福中》《可怜天下父母心》《冬日荷花》3部现代戏,移植演出楚剧《江姐》一部,配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创作上演歌舞、曲艺等综艺节目93台。
这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里也有一份金灿灿的收获。这里是一缕割舍不断的乡土情,这里更是一股顽强拼搏的英雄气。为了戏曲文化阵地的坚守,为了圆那城乡群众意味着福分的梦,他们迈着坚毅的步子,克服重重困难,长年奔波于崎岖的乡间小道和众生芸芸的城镇街肆。好在这脚下的路,是越走越宽畅了。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