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请揣好奇之心 来赏《帕西法尔》

时间:2013年10月23日来源:北青网作者:伦 兵

  今年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00周年。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大家对瓦格纳的歌剧了解并不多。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唐豪瑟》、《罗恩格林》、《漂泊的荷兰人》、《特里斯丹与伊索尔德》等都在中国演绎过,但是《帕西法尔》被认为是集瓦格纳思想和艺术之大成的巨作,北京观众比较陌生。即将于10月29日和31日在保利剧院为第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的《帕西法尔》是什么样的歌剧?该剧导演迈克尔·舒尔茨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希望观众能够怀揣好奇之心,同时对音乐、剧情、舞美和舞台表演抱有开放的态度。”

  “《帕西法尔》的音乐太有征服力了”

  即将亮相的《帕西法尔》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德国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西班牙马德里皇家歌剧院联合委约制作的,今年3月曾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首次演出。在第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萨尔茨堡首演的原班人马将来到北京,为中国观众展示这部鸿篇巨制。该剧导演舒尔茨向记者讲述起这个版本的亮点时说:“在内容的释义上,这一版的戏剧高潮,是当帕西法尔作为‘救赎者’回归,并拯救了其他的圣杯骑士时,作为象征着保守主义的基督教的复归。这个概念体现在帕西法尔最终的归宿上。最初在没有受到昆德丽的影响前,救世主的化身(指帕西法尔)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不以救世主身份自居的人,但他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个脸谱化人物,变成了圣杯骑士的象征。这一转变意味着在这个非世俗、非现代的社会中,一种仇视女人、崇尚战争、推崇爱国的宗教理念得以复活。前两幕中费尽周折建立的自由与平等世界的美好愿景在这一刻彻底崩塌,而摧毁这一愿景的正是这些希望的化身——帕西法尔。”

  瓦格纳的歌剧有他自己的美学观念,《帕西法尔》是瓦格纳最后一部歌剧,它体现了瓦格纳的宗教思想和美学理念。舒尔茨说:“瓦格纳的宗教和审美理念完全是他个人的想法,绝不可以上升到普世价值的高度。关于《帕西法尔》有诸多解读,包括瓦格纳的个人选择和转变,所有这些都令人疑惑,而我的版本也体现了在这些疑惑当中选择一个立场并非易事。毋庸置疑,《帕西法尔》是在从尼采到叔本华的不同哲学思想共同影响下的产物,这其中还掺杂着对宗教的批判和对其他宗教流派的好奇。瓦格纳的反犹思想对作品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总的来说,作为导演,如何解读这部作品或者诠释瓦格纳的内心斗争并非我的本职工作。我所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角色之间的戏剧性故事,是怎样的恐惧和欲望驱动并折磨着他们,以及如何去表现歌剧中的情感。《帕西法尔》的音乐太有征服力了,面对这样的音乐,我又怎么能仅满足于站在一个观众的视角呢? 所以在这个制作中,我们也添加了新的角色,他们是帕西法尔的同伴、作为木偶本身以及木偶操纵者的耶稣、克林索尔,以及迷惑安福塔斯的两个女性等。”

  “这部歌剧非常高深,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舒尔茨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艺术家,他导演的这个版本运用了舞台的科技手段,营造出他内心独特的瓦格纳的故事和音乐。他说:“每个版本都是特别的,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诠释角度。排练是一个不间断的进程,真正的演出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一部作品的问世和上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演只不过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的一幅‘快照’。作品是可以不断完善的,完美的演出永远不会实现。一切都只是尽力去接近完美。”

  中国观众怎样看《帕西法尔》?需要做些准备吗?舒尔茨请记者告诉观众:“这部歌剧非常高深,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观众往往需要透过音符、唱词和舞台表演来探求背后的真相。所以我们的理念就是:不要试图解释任何东西,每个人的所见所感都会与他的个人经历关联。在欧洲这种理念并不是很受欢迎。欧洲人更希望看到对歌剧清晰易懂的阐释。或许来观看和聆听这部歌剧的中国观众在欣赏的时候能够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宽容吧。”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