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王蒙:青山踏遍,文学不老

时间:2013年10月0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何瑞涓

1955-1956年间,王蒙撰写的小说《青春万岁》手稿

  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王蒙是一道不老的风景。1953年,长篇小说《青春万岁》问世,那时他才19岁,此后经年,从他笔下诞生的各类作品无数,王蒙的人生也经历了大起大落;六十年后,汇聚了他六十年来创作成就的“青春万岁——王蒙文学生涯六十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人们可以由此跟随王蒙,由那一部部深深镌刻进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经典著作,解读作者在这大半个世纪中的心路历程和从中折射出的历史风云。记者了解到,这也是该馆首次为在世作家举办展览。

  创作:与共和国同行,与人民同心

  六十年前《青春万岁》的手稿也在这次展览上出现,发黄的纸上,字迹清晰,当时王蒙临窗映烛秉笔时的景况如在目前。展览上还展出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和著作以及珍贵手稿,将王蒙的充满青春激情的六十年带到读者面前,这不仅是对王蒙创作历程的系统回顾,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少年时代,我选择了革命,选择了共产党;青年时代,我选择了爱人的同时,也选择了文学,文学就是我的爱情,爱情也是我的文学;老年时代,我仍然选择了我的伴侣,选择了我的感情,也选择了继续写下去。”王蒙这样总结他的一生,总结他义无反顾的人生选择。从14岁参加革命,创作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等经典作品,到被划为右派在新疆支援生产十六载,再到1979年回京后重回文坛,用《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青狐》等实践并引领多种创作风潮,王蒙实现了文学创作的燃烧“井喷”。之后王蒙担任文化部部长等行政职务,期间也有大量文化建树,包括对古典文学、哲学进行了带有浓厚的“王氏青春色彩”的研究;关于老子、庄子、《红楼梦》、李商隐等的解读鞭辟入里,融入了王蒙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出访各国后撰写了不少异域见闻、文化互译作品。王蒙的六十年与新中国同在同行,见证着新中国的每一步。今年初,他又推出了新疆期间写就的71万字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中短篇小说也见诸各大刊物,文学界称,这将改写中国当代文学史。

  有人说,王蒙的文学地位或许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地位的影响。采访中,文学评论家、王蒙文学研究者,也是王蒙的老朋友何西来果断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应该说王蒙的政治地位受到了他的文学的很大的影响,如果他不是那么一位大作家,有那么多的创作成就,也不一定会成为文化部部长。王蒙也曾说:“作家都远离政治与作家都拥抱政治都是不可思议的。而王蒙如果是另一种活法,就绝对不是王蒙。”在何西来看来,王蒙的文学价值、对文学史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以他的人生、以他的生命书写了一个时代。在他创作的六十年当中,他始终紧追着生活的脉动来从事他的创作,而他又非常敏感,他能够抓住生活当中常常被人们包括一些文学家、作家忽略了的东西。在生活中某种现象刚处于萌生阶段的时候,他就看到并抓住了。另一方面,生活中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已经看不出什么新鲜什么新意,他也能从中发现新颖的、值得人们注意的、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王蒙自己说一句话:写作也是劳动,而劳动者永远是年轻的。劳动可以让生命延长,可以让青春延长。他自己已经做出了证明。”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说,王蒙用他永远年轻的青春激情和青春笔调,深刻而生动地描写和反映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性进步和社会发展,充分展示了一位文学家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崇高的追求。他的创作是共和国六十多年来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史的历史记录,他的作品和他的文学追求如一束烛光引领并照耀着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前行征程。

  王蒙其人:青春常在,不失赤子之心

  见过王蒙的人,大都会被他的睿智幽默所感染,觉得他妙语连珠,平易近人,几乎没有什么架子。但王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大概很难概括。在采访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认为,王蒙是两极的,他既是情绪化的,甚至有些浪漫,他又是理性的、睿智的。王蒙是一个社会性的作家,理性的一面更为突出,因为作家的思维不同于一般人,是一种文字的思维,而文字深刻于语言,作家的天性就是用文字思考生活。“我原来以为王蒙到处演讲,他的演讲要比他的作品多,到这儿(注:指展览)一看,原来他写的还是比讲的多。”

  “王蒙应当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是当代一个典型的学者型作家。他自己提倡要做学者型作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念。”何西来告诉记者,王蒙是对风格理论很有研究的作家,他的每一篇创作都跟他的另一篇不同,有不同的风格和追求,《风格散记》就反映了他对不同风格范畴的理解。王蒙又是一个辛勤的、天才的作家,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领悟和理解,表现了他自己性格的不同的侧面。

  在何西来看来,王蒙是当代的一位大作家,是文学创作领域中的巨人,但他的为人又是一个常人,一个普通人。何西来认为,王蒙是当代少数能把人生看得很透的作家之一,人们都说王蒙是智者,但是王蒙也有很多天真的表现,其作品中就常常表现出人性中非常纯真的一面,有时候会感觉到这难道是智者王蒙的反应和表现吗?何西来说:“实际上,他既是一个智者,我看有时候也是一个愚者,他既是一个天才作家,又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王国维讲过的一句话:不失其赤子之心。”

  文学成就:让青年看到光明

  读王蒙的作品,会被其字里行间闪耀着的乐观主义光芒所感染,即便是新疆右派岁月中写就的《这边风景》,也都洋溢着生活的热情与温暖。何西来强调,看了王蒙的作品,能鼓励人向上,乐观地看待人生,看待人的命运。文如其人,王蒙的一生是坎坷的,却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些遭遇,他在不断地学习,维吾尔语就是他在新疆期间学成的,不仅能读,还能写,能维汉互译,能读古维吾尔语,堪称维吾尔语行家。维吾尔族人说:王蒙是我们的作家。何西来指出,他的新疆生活在后来很多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果不曾在维吾尔族地区扎根、生活,是写不出来这样的味道的。

  六十年恍若一瞬,王蒙也这样回忆道:这六十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风雨雨、高高兴兴,也有很多不可回避的比较荒谬、丢人、恶心的事儿。“我们搞文学的有一个好处,就是什么经验我们都不糟践,那些恶心的经验在推动创作上不比欢乐的经验价值小,因为你要战胜这些恶心,你要超越这些困难,最后恶心就变成了经验,也变成了正能量,它不是负能量,它是宝贝,它是资源,它是经验。”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化丑陋为力量,这大概就是王蒙创作的法宝。因为一篇小说而化为右派(《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的人生不可谓不艰苦,然而他依旧这样说:现在流行抱怨历史、诅咒历史,说自己被历史劫持了,我想了想,我不像是被历史劫持的,我仍然受到了历史的厚爱,我被历史造就了,被历史培养了,我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大的国度,我仍然有自己的选择,而且我选择起来义无反顾。

  王蒙的写作并没有忽略人生的苦难,何西来指出,比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就写了并批判了生活中阴暗的东西,然而既要看到苦难,也要看到生活中的光明,看到生活当中哪些作为民族的脊梁支撑民族前进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这样才是全面的。何西来认为,鲁迅先生是黑暗的批判者,但是他讲,他自己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说他在写《药》的时候也还不忘记在夏瑜的坟前放一个花环,他说“我常常不愿意我会看到生活当中过于阴暗的东西,把这个传给年轻人,年轻人还应当是朝气蓬勃的,还是应当奋斗的”,所以鲁迅讲“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何西来说:“王蒙先生和鲁迅先生走得应当是同样的路,方式是不一样的,目的却相同,让青年人看到光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蒙常说:明年我将衰老。他依旧激情满怀地告诉人们:至少今年我还在勤奋地写作,我仍然认为我最好的作品还没写出来,我还有潜力拼一拼,人生能有几回拼,字,我还要写下去!王蒙的文学生涯无疑是一道风景,让这道风景无限地延续下去吧,踏遍青山人未老,青春依旧万岁。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