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琴时,为什么不调出点色彩?
拉琴时,为什么不调出点色彩?
——中国音乐“小金钟”奖第三届全国少儿小提琴比赛侧记
在中国音乐“小金钟”奖第三届全国少儿小提琴比赛的现场,28岁的陈曦看着这些七八岁到十五六岁不等的孩子候场、登台演奏,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2001年时他参加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获青年组第一名,就是和这些选手们差不多的年纪。8月20日至25日,由中国音协、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员会、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少儿小提琴比赛在常州武进区举行,这也是在举办两届之后,首次以“小金钟”奖命名。
作为知名青年小提琴家的陈曦,是本届比赛的评委之一。当年他作为选手时,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是评委,对他进行了点评,现在他和这些前辈演奏家们一同坐在了评委席,见证更年轻一代的成长。最终,刘芮冰、恰恰、陈盛宇、丁书博、汤乐洋、王素行、姜菲凌荣获本次比赛金奖。
“不练琴时,我就从活力四射变成了行尸走肉”
8岁的朱鹏熹穿着白色小西装,右手中指缠着纱布,说话时带有重庆口音。第二届比赛时,他是幼童组的第一名,两年后再来参加比赛,成了儿童A组的选手。半决赛结束那天,他的手指就被门夹住了,指甲都掉了,缝了6针,他嗓子都哭哑了,喊着“我要拉琴”。“十指连心啊!”他向记者形容当时的疼。他母亲告诉记者,本来想让他放弃比赛了,但他坚持说没关系,“要证明自己是个勇敢的孩子”。
决赛后出来,朱鹏熹觉得自己发挥一般,“没平时拉得好”。“他今天音乐表达不够好。”他母亲向记者解释。因为住在镇上,每次去重庆市区学琴,她都要开两个小时的车。儿子3岁时,就开始学小提琴了,“一开始是想让他学会坚持,后来发现效果很不错,他很有意志力”。问他对小提琴有兴趣吗?“喜欢,但没兴趣。”朱鹏熹这样回答。他有自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兴趣是那种业余拉琴的,我是要让小提琴成为职业。”这个8岁的小男孩词汇量很丰富,成语都是信手拈来:“不练琴的时候,我就从活力四射变成了行尸走肉。”他告诉记者长大后要成为像李传韵那样的小提琴家,在决赛结束后嘈杂的剧院大厅,他眉飞色舞地模仿在电视上看到的演奏得“像个疯子一样”的李传韵,自己把自己逗乐了。
相比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十几岁的少年们明显沉稳多了。谢檑来自广东,今年夏天刚参加完中考,再开学就是高中生了。这个16岁的男孩戴着眼镜,瘦而高,像这个年龄段的很多男生一样很安静。中考后才“备战”,他的准备时间并不多。决赛时他的外国曲目选的是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协奏曲第一乐章,赛前也没拉过。“我听了下决赛的几首备选曲目,觉得这首挺好听的,它的作者我也很崇拜,就选了它。”在音乐的处理上,他有了自己的经验:“该强时要强,该弱时要弱,要有对比。”
5岁时,母亲觉得谢檑性格太内向,一上台就怯场,就让他学小提琴锻炼胆量,后来越拉越好,他就喜欢上了。“平时练琴时很享受。有时候学习累了,拉拉琴挺放松的。”他也在拉琴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拉得好时会很高兴,老师也会表扬,比赛时获奖,都会激发好胜心。”这次他对自己没有设定太高的目标,“能进决赛就很满足了”,但最终获得了银奖。
弓子一上一下,人类的情感都在里面了
比赛开幕时,陈曦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恩师——小提琴大师林耀基曾教导他的参加比赛时的6句箴言:“冷静的头脑,火热的心,松弛的肌肉感觉,坚定的节奏,充分的表现,充分的享受。”
“这6条如果都做到了,参加任何比赛都没有问题。”陈曦对记者说。但在赛场上能完全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这是一个追求目标,不可能有人能做到极致”。他解释,保持冷静的头脑,是在台上时要冷静,“要想着拉到哪里了,这段曲子表现了什么,哪几个音需要突出,哪里是高点,哪里是低潮”。他认为赛场上选手的“忘我”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个人丧失理智时,对音乐的把握就会完全失控。“演奏得‘忘我’,看似是个褒义词,但其实每个好的音乐家是不会忘我的,是很理智的,他要做的是让观众忘我。”陈曦说。
节奏不够坚定,陈曦认为这是选手们最大的问题。比赛时很多选手的节奏不是特别准,他分析可能是现在音像资料过于发达,导致他们自己不读谱而只是听。“他们觉得大师们都没按节奏,其实这是最大的误区。”他告诉记者,“大师的演奏让我们听着节奏有点摆动,但他自己的节奏绝对没有动,他只是让你产生了很多幻想和幻觉,以为他改变节奏了。”陈曦认为,以牺牲节奏为基础去表达音乐,是最大的忌讳,但很多小孩没有注意到这点,“当你没有节奏时,怎么去表达?任何表达都是没有用的”。
这样的全国范围内的小选手们齐聚在一起展示水平的比赛,让本届比赛评委、上海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黄国真感叹他们的不容易,“他们功课压力大,利用业余时间学琴,一些选手表现出了很高的演奏水平,跟专业院校的学生水平很接近”。这让他觉得中国小提琴事业后继有人。
黄国真发现,比赛时选手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揉弦、揉音方面有大的缺陷。“有些揉弦没有幅度,看上去手在动,但没有效果,有的是密而快,让人听着揪心,不太舒服。”他说,“还有的选手左手非常紧,过于用力。这么拉琴的话,一个协奏曲40分钟拉下来就累坏了。”他表示,每个揉音之间是有联系的,而揉音在小提琴的表现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小选手们练琴时在这方面要花大力气。
小提琴的演奏,看上去就是右手的弓子一上一下。黄国真说,这一上一下其实包含了所有的内容,“人类的情感都在里面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节奏性的上上下下,要做到上下完全是统一的,把弓子连贯起来以后去‘唱歌’,这样就很好听,乐句就出来了。”
我们为什么要拉小提琴?
盛中国还记得1980年的一件往事。那年他去悉尼歌剧院演出,演奏《梁祝》,连演了5场。有美国游客为了听《梁祝》,因此驻足悉尼,连听了5场。“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时,《梁祝》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盛中国说,“它为什么打动人?用小提琴来表达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很凄美。”
因为表现力丰富,拉出来好听,小提琴被称为世界乐器中的“皇后”。“美丽而高贵。”盛中国如此形容小提琴。“一定要认得你的小提琴,它是有生命的。”他建议选手们,“你的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拉弓子的时候,血管和神经系统要穿透到弓子里去,它就有生命了。”
“北京的冬天是灰蒙蒙的,但到了南方,就是一片葱翠的绿。”色彩,是盛中国用来解读小提琴的一个角度。他表示,拉小提琴,就像画家面对他的调色板。“右手拉的不是弓子,是画板,我们终生要做的是在这个板上调出各种颜色,这些颜色到最后是带有你标记的颜色。”他说,“我们拉琴时,为什么不调出点色彩?有亮的颜色,灰暗的颜色,有明暗对比。艺术是虚实相生的。音色可以有色彩感,跟表达的音乐相吻合。”
比赛期间,也有少年表达了自己的迷茫,发出了对练琴意义的追问。8月23日晚,盛中国举办了一场专家讲座,在提问环节,一个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问他:“现在社会很浮躁,学琴刚开始是为了爱好,但有时候会受外界影响,很疑惑自己练琴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年演出将近100场的盛中国,讲述了自己演奏的动力:“我拉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拨到了观众的心田,让世界美好起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好起来,这不是很神圣吗?”他建议练琴的孩子们,心中要有一盏明亮的灯塔,这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这灯塔,就是你觉得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音乐家才有价值。”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