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剧的逆袭:家长里短中的中国人形象
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照
电视剧《双城生活》剧照
电视剧《媳妇的美好宣言》剧照
一说到王丽萍的创作,就会提到这是一个家庭伦理剧的著名编剧,然而说到家庭伦理剧,我们就会把它归入婆婆妈妈剧中,有时不免看低了这类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实际上从中国电影史来看,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国产片《孤儿救祖记》就是家庭伦理题材,而后,这一题材也发展成为中国电影、电视剧中最为成熟的一个类型。8月24日,在由中国视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办的王丽萍编剧艺术研讨会上,专家在梳理王丽萍编剧艺术的同时,提出了再认识家庭伦理剧的价值——不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它是社会生活的横切面,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今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国家坦桑尼亚,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他提到《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海清饰演的毛豆豆在坦几乎无人不知,于是,习主席的话音刚落,会场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丽萍编剧的《媳妇的美好时代》配上非洲三大语言之一的斯瓦西里语,在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热播,赢得了非洲观众的好评,成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最成功的案例。这就是小题材的大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从建构积极的国家形象的层面来谈《媳妇的美好时代》,她说,我们的文化产品能够扣合当地人的审美神经,能够发挥建构积极的国家形象的作用。这两年她往来于中美,感到欧美对中国人普遍持刻板的印象,而且大多比较负面,有时是令人气愤的。“选择这部电视剧输出,其实避开了很多类型剧,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重大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实际上这些所有不选择之中,能够看得出在跨文化当中对适应性的考虑。从这一点上来说,王丽萍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恰恰是一个跨文化传播当中的胜利者,也是我们当下文艺作品‘走出去’可能需要借鉴的一个经验。”她说。
光是一地鸡毛不可能写就好的家庭伦理剧。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说:家庭剧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它不光是婆媳夫妻兄弟妯娌,也涉及到我们的伦理道德,还要涉及到养老的问题,而养老不是一个养老群体的问题,这里面有很深厚的文化积累、文化的概念、核心价值观,所以这个题材是可以无限的扩大。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认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发挥着现实生活记录仪的功能,王丽萍创作的电视剧一点一滴地积累出以家庭史为样本的社会史图库。赵彤分析道,“她的创作体现了对当代中国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观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就是从单位中国转向了家庭中国,单位在个人生活领域里面的大面积退出,家庭的作用日益加强,与此同时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机在中国家庭中普及开来,‘沙发土豆’不仅成为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一种社会组织和动员方式。她从家庭这个侧面观察着记录着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描绘着人们生活的场景、价值波动、心态演变和生生不息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个经典的社会学判断,在她的剧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果以年度顺序纵览王丽萍剧作,我们会发现2009年的婆婆与1996年婆婆有变化了,2010年的媳妇和1996年的媳妇也不一样了,宏观的社会转变在她的剧作中一年一年的在流动。”
上海文广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滕俊杰分析王丽萍的创作特点时提出了城市主题,他说:“不管是今天的我们,还是我们的今天,都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惑,就是已经有20多亿人口生活在全世界的城市里,接下来还有20-30亿人口,正打着背包进入城市。2010年的时候已经有51%的中国人口在城市里面了,接下来还会更多。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未来城镇化是中国一大课题,这是绕不过去的课题,也是一道难题,最难的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留下的大段空白,所以我关注城市,一直在关注王丽萍作品,这些作品其实已经为未来城市化提供注脚、参考。”
在当下,家庭剧上演家斗之风日盛,但是王丽萍写的家庭剧一直坚持着“美好”,有人称她是“温暖的现实主义”,这也是她的剧作能从海量的家庭伦理剧中脱颖而出、闪现独特价值的原因。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文说:“王丽萍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是强大的正能量,在作品中看似平常的事,却蕴含着真情真爱,看似小人物,却都积极向上,不仅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故事的过程中感受温暖和希望,还能激发观众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对真善美的需求,用艺术的方式弘扬社会正气,引领时代风尚。”赵彤认为,王丽萍的剧作体现了传统伦理美学的精神追求,却没有死板地恪守旧伦理纲常。“她也讲究父慈子孝,但是没有刻板的和谐,而是把一家人上下左右的伦理关系,放在时代进步的背景下来处理的,因此婆婆也有自信过头的错误,媳妇也有自恋过度的毛病,在这些问题上王丽萍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赵彤说。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有话题化、偶像化的趋向,与当下电视剧观众年龄下移有关。婆婆妈妈剧不再是婆婆妈妈的专利。上海大学教授石川从社会背景角度提出了现在的“80后”“90后”也爱看王丽萍家庭剧的原因:“80后”这一批人正在完成人生的转型,他们从青少年时期转向成人时期,他们大学毕业了、就业了、要买房子、要买车、要成家立业、要生孩子,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成人议题、民生问题、人生的压力。他们这一代独生子女,要学会跟老人相处,跟各种家庭成员相处,各方面的人生的挑战和困惑,就随之而来。石川说,经常有学生向他请教生活上的困惑。“有些问题在现实当中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一代一代人犯着同样的错误。电视剧为你展示了一种新的人生图景,提供了一个可供你参考的答案。王丽萍的电视剧以一种真善美的态度,以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在向年轻人传播生活的智慧。”他表示。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提出了王丽萍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一个有艺术才能的作家艺术家,要想不断取得成功,不仅要潜心地深入生活,真诚地拥抱生活,还要老老实实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去发现和感悟生活的真谛,并在这种发现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做出独特的艺术提炼和呈现。付出多少创造性劳动,就会有多少艺术收获,脱离生活胡编乱造,缺少独特描述式的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他们眼里的王丽萍
>> 陈 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丽萍曾在一个广播栏目里卧槽潜水十年,在那里面听了无数个婆婆媳妇小姑的家庭故事。她写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深深地跟这个城市的地气接在一起。她又很善于和身边所有的人打交道,她喜欢跟人聊故事,很勤奋,又像海绵一样汲取,包括今天中午我们聊天谈到了一个事情,就被她牢牢记住了。
>> 阎建钢(导演):作品就是人品,这是老话。我觉得王丽萍是一个有良心的编剧。王丽萍是一个自身善良,同时又用她的职业在扬善的人,看看我们屏幕上的作品有多少比例在扬善,这种自觉又有多少人呢?王丽萍是一个有敬畏心的编剧,她敬畏自己的职业。像她这样的知名编剧,每一部戏都有数以亿计观众在看,你能没有责任感,你不敬畏你的这支笔,不敬畏编剧天职吗?可惜的是心中有敬畏的人还不算多。王丽萍敬畏观众,她的每一部戏都是真心掏心窝子跟观众对话。
>> 杨立新(演员):为今年要播出的这部《我家的春秋冬夏》,我第一次跟王丽萍见面。当时她在咖啡厅里面用电脑在写东西。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很刻苦的人。她创作的500多集的电视剧都是拿手指头敲出来的,她刚才给大家展示了自己已经变形的手指头。我们在读她的剧本时,问她:一个退休的老男人和一个保姆之间还能有故事吗?她说:还有故事。我们再问她:还能有故事吗?她说,还有故事。她头脑里积攒的材料、零件能不停地往外掏,往外拿。她能够把家里面的小事情给你扩展开,你演她的戏演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剧中的情节跟人心跟社会,跟每一个人都起化学作用,让你有感情,有冲动,然后你觉得不只是在演一个家,而是在演人心,是演人的慈悲心,是演人的善心。
>> 任仲伦(上影集团总裁):她是自由而快乐的,她说自己在上影十年,上影给她自由,她很感激。我知道一个真正好的作家不应该经常给他命题作文,更不要让他完成命题作业。自由好像是我们给她的,实际上不是。因为,她真的体悟到作品创作最主要是真善美。于是,她心里安定了、淡定了。20多年来我们的创作思潮变来变去,但是王丽萍认为艺术最根本的是弘扬真善美,她坚持这个创作理念,不管你风吹雨打,我就在这个领域当中闲庭信步,这是她最高自由的境界。因为这样自由,她内心是快乐的,我很少看到她愁眉苦脸,我很少看到她愤世嫉俗,所以她20年来还显得那么年轻。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