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德诗人对话当代诗歌

时间:2013年08月16日来源:新京报作者:江 楠

  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保罗·策兰曾在他的《闰世纪》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阅读之站台,在晚词里\从天空中\救下火焰的舌尖”,由此他创造出“晚词”(“Spaetwort”/“late-word”)这一概念。14日,“作为‘晚词’的当代诗歌——德中诗人对话、朗诵会”在歌德学院举行。活动现场,汉学家顾彬说,近几年他已在奥地利出版了五本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书,“中国比奥地利大得多,但(策兰这样)一个重要的在世的德语诗人可能在中国连一本书也没有?”

  王家新:策兰与我们如此靠近

  当天出席活动的有奥地利诗人聂德乐、德国诗人斯特芬·波普(Steffen Popp)汉学家顾彬以及中国诗人王家新、多多、蓝蓝等。

  谈及为何选择“晚词”做主题,王家新认为策兰抛弃了美的诗、传统的抒情诗,可以将之放在阿多诺所说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样的背景下来解读。“德国读者问我为什么翻译策兰,我说因为我们的历史经历过更多的暴力与死亡。”在王家新看来,策兰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具有很大的意义,“里尔克当然非常好,但距离我们已经有些遥远了,可策兰与我们是如此靠近。”

  斯特芬·波普:中国有很多成功女诗人

  德国诗人斯特芬·波普则谈到了自己在中国青海国际诗歌节上的一个观察,现场可能有超过150位中国诗人,但女诗人不到10位。他觉得这并不能正确反映出中国女诗人的地位,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女诗人。而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德国,在他介绍的5位最优秀的德国诗人当中,有3位女诗人。

  顾彬:诗是真理的避难所

  顾彬的发言则聚焦于诗歌翻译。他说德语世界曾有不少中国当代诗歌的译者,最后却都跑掉了,“即便留下来的人,为了赚钱,也都转去翻译长篇小说。”即便如此,他说中国当代重要的诗人都会有德语译本,并且较为畅销。谈及原因,他认为是因为德语读者不想把长篇小说看成唯一的文学方式,他们需要更复杂的东西,“不论在德国还是中国,诗都是真理的避难所。”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