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10年:走亲民路线 重新召唤阅读
没有庆祝、开幕式、晚宴,让书与读者做最大主角 上海书展10年:走亲民路线 重新召唤阅读
2013上海书展现场。屠知力摄
“上海书展10年了。10年10个8月,如果没有书展,我们还能去哪?”这是上海作家毛尖为上海书展10周年写下的一段话。在她眼中,书展已成为平民的节日,“这是上海书展的特色吗?反正,我蛮喜欢其中的烟火气,走亲民路线,在这个时代重新召唤阅读。”
由浅入深
书展的意义在于“集中放大”,引领更多深度阅读
2004年7月28日,沪版图书交易会(订货会)正式升级为上海书展。
10年过后,上海书展被公认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文书展之一。莫言这样评价上海书展,“这个夏天,上海这座城市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有文化感召力的城市。”
曾经,书展的意义在于信息的传播。上世纪80年代,要让市场知出版社所有,让出版社知市场所需,需要通过书展来进行。那么,在海量信息的当下,书展的存在价值在哪里呢?上海书展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让最急需的图书信息、最有价值的文化资讯、最契合时代的思想观念,得以“集中放大”与“前排就座”。
2013上海书展开幕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很是头疼了一阵子。每年上海书展期间,作为东道主的世纪出版总要向读者推荐10本好书,今年实在是难以取舍,即便是改为推荐“20种好书”,仍有遗珠之憾。陈昕珍惜书展这个一年一度的机会,“我们要充分利用书展这个巨大的阅读体验场所,让更多的读者体验到阅读对自己个人修养提高的重要作用。”
“培养阅读兴趣,使大家更多地读好书,是出版社最重要的一种责任。”陈昕感慨,这是一个信息爆炸、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在我个人看来,停留在非常零碎的浅阅读层面,其实不利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我们希望能够引领大家进行更多深度的阅读。”
由虚到实
不能在低端出版追求虚假繁荣,不解决学术出版疲软就是“最大的腐败”
“我们曾一度过多关注销售的业绩、利润的增长。过去在书展的时候,我们经常请来一些娱乐界的人士、明星,通过他们来拉动人气,推动销售的增长。”陈昕坦承。
但近几届的上海书展,跟以往不大一样,“以往更多以签售为主,如今更多的是文化论坛,都是为了提高市民的阅读水准,进而在全社会养成阅读习惯。”陈昕介绍,这也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今年新推出的“阅读推广计划”的一部分。
“我们要回过头来冷静思考,追求销售的目的是什么。出版人的责任,最终还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陈昕说。
正如本届上海书展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的感慨,“现在出书不难了,去年我国出书40余万种,而改革开放初期,年出书品种仅有1.4万种。”但是,“如果我们只在低端出版上追求虚假的繁荣,这个行业是要被淘汰的,是我们警醒的时候了。”邬书林疾呼。
仅以学术出版为例。作为整个出版行业的文化根基,学术出版反映的是出版人的眼光。但邬书林透露,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由于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规范,我们借助国外同行把它发表出来,同时,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邬书林措辞严厉,“我们需要认真地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最大的腐败。”
审视阅读、思考阅读,按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的话来说,“上海书展不要做简单的‘总装车间’,而是要做正面引领人文价值传播的‘风向标’。”
由远及近
召唤阅读要从普通读者做起,以质朴的方式开门迎客
“只有目光始终朝向远方,书展才不致沦为小圈子的窃窃私语。”时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方世忠说。
召唤阅读,上海书展是从每一位普通读者做起的。2012上海书展留给外界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方世忠与阚宁辉带着各大出版社主要负责人列队站在出口两边,等待着该届上海书展的最后一名读者。当天18时05分,蒋欢女士提着一袋书,带着女儿走到门口,意外成为这届上海书展最幸运的读者。她们获颁“荣誉读者”证书,还被邀请免费光临今年的上海书展。
作家余华对上海书展印象深刻的一幕,是2005年他在这里整整签售了1000本《兄弟》。“没想到会火成这样。这要是换别的地方,我是不敢想的。”在余华看来,上海书展是以培养读者对阅读的兴趣为主的书展,“这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在这里能找到知音,能遇到真正懂书、尊重写作的读者。”
每届上海书展,组委会都会策划各式主题活动,强调文化品位,注重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容,力求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年龄读者的不同文化需求。很多读者站着听完讲座,很多外地孩子由父母带来上海赴书展之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曾为此感慨,“我很感动,没想到我的作品在中国有这么多热情的读者。”
今年是上海书展举办10周年,但书展却并未以锣鼓喧天的方式来庆祝,甚至不举行任何开幕式、招待晚宴等庆典活动。为期7天的2013上海书展,于8月14日直接开门迎客,以最质朴的方式迎接读者的到来。
(编辑:黄远)
· |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之旅启动 室内乐“男人帮”剧院内外“谈奏”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