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青春片,当代中国之镜

时间:2013年08月0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 悦

电影《小时代2:青木时代》剧照

  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曾一度引领青春片热潮,内地导演李芳芳执导的《80后》也曾广赢口碑,但内地青春题材的真正火爆还是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发的“怀旧风”开始的,作为导演的赵薇曾表示,自己拍的是真正属于内地人的青春片,而影片也的确引发了观众共鸣。追溯一下,青春片上一次成为“话题”,还是1995年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当下青春片观影人群不同的是,那部片几乎是覆盖全年龄段的,既有如我彼时那般刚上初中的懵懂少年,也有与我一同观看的父母们,印象深刻的还有花甲之年的老人,年龄跨度约有50岁,大家坐在影院里各自咀嚼着不一样的“味道”,感慨不一样的青春。

  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如今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21.5岁,大规模的青少年人群正在拥入影院。看电影已成为青年人的重要生活内容,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观影人群愈发的年轻化,绝对是促使青春片大行其道的重要诱因。郭敬明在接受采访时曾言:“青春题材是大蛋糕,但目前国内专注青春文学和青春电影创作的人还真不多。”所以《小时代》的出现其实并非偶然。虽然顶着各种舆论压力,《小时代2:青木时代》还是非常“高调”地如期上映了,甚至为了抢夺更多票房将8月9日的首映提前一天,“害”得本同一天上映的高群书新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不得不硬着头皮也提档一天。以前只见过贺岁档“血色”拼杀的,还未见暑期档如此“搏命”,可见《小时代》的确成为了国产片市场份额中的“重磅”,让整个电影界对它不得小觑的同时还要去“捕捉”它所传递出的某些信息。

  怎么看待《小时代》?有媒体曾发起讨论,其中的命题颇值得思考:它已经定义了我们的时代吗?拜物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了吗?《小时代》已经预示,中国电影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如果是,我们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胸怀来看待这样一种时代的到来?《小时代》最被诟病的是炫富的场景以及暗示出的拜金主义,如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所说,“它向观众暗示,就好像中学生现在可能住在小镇、住在农村,但是能买得起LV的包包,你就成功了,就可以获得大家的尊重,它实际上一直在暗示这样的观念。”影评人沙丹则说,“对物质的极端肯定,完全是跟电影诞生以来对真善美等普世价值的追求是对立的……”近些年来,我们看到的对一部影片的批评也好,讨论也罢,大都是针对剧情设置、镜头语言、导演水平、演员表演等方面,像如此这般直指影片价值指向的十分罕见。在笔者看来,如果说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代表的青春片是纯粹的、美好的,对逝去的时代与青春唱出的一曲挽歌;那么当下,无论是主打成功概念和“中国梦”的励志青春片《中国合伙人》;还是虽然触及严苛高考现实,但选择“温柔改良”方式呈现的《青春派》;再有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获得物质消费的满足感并以此炫耀的《小时代》……都已成为当代中国之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取代了社会写实片的作用,以其极大的影响力直接对现实发声。

  由此看来,青春片承载了多义性,也应当具有更大价值,但是从国内目前的青春片来看,票房虽好,但艺术性以及内容深厚程度并不值得骄傲。如电影业界的专家高军就指出,很多青春片导演属新手,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致青春》后半段的失控拖沓,还是《小时代》的低级炫技,都显示导演把控能力的不足。而且更“可怕”的是,往往一个类型爆红,马上就会群起跟风拍摄,最终导致审美疲劳。如今青春片市场刚起步,如果一窝蜂靠贩卖青春回忆,堆砌当红明星,拼接幽默桥段,青春片这一类型最终要被做坏。如何避免青春“富矿”不仅只是被浅层次过度消费?以执导青春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成名的导演王小帅坦言,“青春有情绪,有愤怒,有哀怨,只有真实的青春,才能打动观众。”而他更倾向刺痛、生猛和残酷一点的电影,通过这样的映照让一部分年轻人对现实警醒。

  借鉴境外,美国青春片讲求深度,对青春期叛逆表现更多一些,如《美国派》《歌舞青春》;中国台湾地区的青春电影有浓重的“小清新”文艺腔调;日本青春片偏好表现残酷青春物语;欧洲的青春片喜好张扬的个性和青春期的性朦胧。如王小帅所说,中国电影观众见过太多的梦幻般的“安慰剂电影”,却很难在电影中找到对现实生活的解答。寻找真实的理想与青春,甚至通过各种争论来反思中国当下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我们现在浮躁社会的多种面向,或许正是这个大时代赋予青春片的一种期望!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