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风采斐然的新乡村史记

时间:2013年08月06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 晖

《江边中国》:何建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江边中国》是何建明新近出版的一部作品,与《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我的天堂》一起构成了他的“苏南书写”三部曲。这部新作聚焦的是苏州张家港市永联村及其当家人吴栋材的故事。在新世纪的报告文学作家中,何建明是能够将各种题材把握自如的多面手,其最为擅长的则是“国家叙述”。这不仅是指他近年写作的《国家》、《忠诚与背叛》、《奠基者》、《国家行动》等一系列作品,也表现在他书写家乡改革开放的三部曲中。

  作家对描述对象的选择和表现,往往能够凸显其创作理念和叙述伦理。作为苏州籍作家,何建明钟情于家乡的改革开放,从《江边中国》中不难看出他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这种情结不是简单的乡愁和乡恋,而是致力于对家乡改革开放的倾情赞颂,对参与其中的杰出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做出理性认知,并用形象化表述来揭示这些人物的历史意义。何建明用“铁匠、木匠和绣花匠”来比喻吴栋材,正是对其创业、创新、创造精神的深刻揭示。对吴栋材建中国第一个乡村“议会厅”——永联议事厅,他的评价是“吴栋材真的把‘中国梦’的理念融化到了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共同事业之中,堪称巨大的中国式进步。”由此,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叙述伦理便鲜明地显现出来,这就是对心怀理想、为民谋利、百折不回、实干创新的时代英雄和时代精神的充分肯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殷切期待。

  这样的创作理念和叙述伦理,形成了《江边中国》独特的叙述视野,即以国际视野和国家眼光看一个村庄和一个人的发展,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维视角观照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变迁。作品记录了永联村30余年的历史与现状,其中,侧重点是写吴栋材带领村民披肝沥胆、攻坚克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事迹,并将这种描述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在对该村每个历史时期,诸如创业起步、挖塘养鱼、兴办轧钢厂和炼钢厂、建设品质生态社区等等的描述中,作者都将其纳入到国际、国内视野进行观照。比如,作品写到索罗斯席卷东南亚,掀起亚洲金融风暴,以钢铁为龙头的永联村经济面临巨大考验,吴栋材毅然率领村民逆流而上,抵抗危机。“永联村”和“吴栋材”在作品中已不仅仅是一个村和一个人的代码,它是形象化的新农村标记,更是20世纪末直至21世纪初国际战略机遇期里中国奋起、发展、腾飞、复兴的一个具体展现。

  作为一部新农村史记,《江边中国》的风采既体现在它独特的叙述伦理和叙述视野中,也表现在它独特的叙述艺术上。在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强烈的亲历性。强调田野调查和亲历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其它虚构文体的重要因素。《江边中国》的亲历性不是简单地体现在作家到现场的采访,而是倾注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致青春”式的难忘记忆。大量谈及作者自己以及作者父亲经历的文字,使得这部作品在叙述的亲历性上,不再是记者式的“在场”,而是亲情式的“融入”。因此,它既是倾情写作,更是亲情写作。

  文学性的凸显,是《江边中国》的重要特质。它细节丰富、人物丰满、叙述语言和非叙事性话语个性鲜明。作品讲述的是中国波澜壮阔进程中一个村的“史记”,而这种宏大历史的叙述靠的是鲜活的细节的支撑。作品里有许多生动的细节和场面描写,吴栋材与人较量肩抬柴油机,吴栋材与玉石商人机智砍价等等,无不充满兴味。吴栋材带领村民沙滩地种地养鱼、建造永联炼钢厂、建乡村“议事厅”、开发永联小镇和江南农耕文化园,音容笑貌都栩栩如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作为非虚构作品,《江边中国》体现出多文本融合的叙述个性。在叙述话语和人物话语之外,还有作者的新闻特写、永联村的协议书和合同原文、吴栋材的讲话稿和即兴发言原文,以及永联村各类型村民大量的口述实录。将不同文体的文本纳入作品中,目的在于强调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强调多角度的考察和证明。这使《江边中国》的“史感”强烈,显出重要的文献价值。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