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重温历史 汲取力量——评电视纪录片《抗大抗大》

时间:2013年08月06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先义

  76年前,在西安通向延安的八百里山道上,奔涌着一群群英姿勃发的男女青年们。这些队伍首尾相接,逶迤绵长。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们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长途跋涉,奔向延安,聚集在中国共产党于黄土高原上最新树起的一面鲜艳的旗帜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有的本来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有的出身富庶之家,有的怀揣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他们甚至瞒着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中国大西北这片荒凉贫瘠的偏远之地。是什么力量吸引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央视近日推出的7集纪录片《抗大抗大》就讲述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76年后,一群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向我们娓娓讲述他们亲历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激情岁月。这些老人,都是当年奔向延安的青年学子,他们有的已经超过百岁,但作为抗大的幸存者,讲起自己曾经有过的光荣岁月,依然声如洪钟,饱含深情。如果说这部纪录片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编导在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让如今幸存的百余名抗大老人以口述形式对历史加以再现,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鲜活而生动的史实。

  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纪录片《抗大抗大》讲述的是抗大历史,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党和军队的历史,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道路的艰难历程。

  1936年前后,面对国内的紧迫形势,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进而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型人民军队,抗大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抗大办学,堪称世界奇迹,这些人民军队的指挥员,吃大锅饭、睡土铺、住窑洞,却办出了与世界任何一所军事院校足以比美的一流学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等等,这些党和军队的领袖们,都是抗大学员面对面的直接教员。毛泽东同志的一系列军事名著,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其实都是最早为抗大学员授课的讲稿。有了抗大,人民军队的军事政治建设朝着新的目标大大前进了一步。

  不到十年时间,抗大先后为人民军队培养了十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在当时的人民军队阵营里,每12人就有一人毕业于抗大。此后,在抗大的方阵里,先后走出了18位中国当代卓越的军事家。在1955年授衔的将军中,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大多有过抗大经历或者出自抗大之门。抗大办学的历史,自始至终与作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课堂办到战场,办到阵地,办到前线,这是抗大最突出的特点。翻开抗大的历史,许多著名战役战斗,都有抗大的参与。学员直接参与和指挥作战的,不仅有首胜日军的平型关大捷、闻名中外的响堂铺伏击战,也有重创日军机场的阳明堡大捷和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之战。作品用大量真实的影像,记录了这一次又一次征战,也记下了抗大一个又一个英烈的壮举,每一个英烈奋勇杀敌的画面,都成为抗大的光辉篇章。《抗大抗大》还记述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在这所新型学校的成长,记述了他们对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他们创作的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成为鼓舞人民、团结杀敌的进军号。

  作为抗大老兵,曾任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对抗大人的品质,用9个字加以简洁的概括,即:“不腐化,不贪污,不怕死”。这正是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如今年已百岁的抗大老兵朱韬谈起抗大,谈起信仰,更是深有感触,他说:“回顾起来,我一生坐过日本人的牢,坐过蒋介石的牢,也坐过我们自己人的牢,可以说九死一生,但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有一点丝毫没有动摇过,那就是理想信念,那就是对党的无比忠诚。这是因为抗大给了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抗大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这就是抗大给我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纪录片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时时都在敲打着今天每个共产党人的灵魂,那就是今天我们该怎样如前辈那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