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德国人怎样经营博物馆?

时间:2013年07月15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柴野

图为签署《波茨坦公告》的采齐琳霍夫宫的小商店。 柴野摄

  德国政府虽然一直坚持对文化事业的高额投入,但随着财政支出捉襟见肘,资金已成为制约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的发展瓶颈,门票以及商店等衍生经营的收入成为博物馆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德国人一直认为,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因此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资金支持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事业。德国政府对博物馆的资助主要依托基金会管理、公共组织、商业公司和联合会管理等四种组织形式。

  以记者采访的柏林普鲁士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为例,该基金会管辖着柏林地区17个博物馆,国家每年向其拨款1.45亿欧元,但这笔资金远远不够维持17个博物馆的正常运作,因此门票收入已成为维持博物馆生存的重要经济补充。博物馆不是坐等观众来参观,而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来“引诱”观众。如柏林自然博物馆设有教育中心、志愿者培训中心、图书馆,甚至连藏品修复部门和库房也对外开放。新修复的博德博物馆的雕塑修复室定期向游人开放,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藏品,与修复人员面对面交流。博物馆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观众感兴趣的选题,并增强展览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柏林地区博物馆的门票价格6~8欧元不等。据统计,各大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大约占全部预算的20%。

  各博物馆都有几万名到十几万名的会员,这些会员要缴纳年会费,很多会员都经常主动向博物馆捐款,立下遗嘱将全部遗产捐赠给博物馆的富豪也不在少数。柏林地区的博物馆还十分重视宣传自己,除了传统的新闻发布会、纸媒广告和户外广告外,在互联网领域也下了很多功夫。不仅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网页和网站,大的博物馆还在社交网站上注册,社交网站的优势在于信息更新速度很快,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很容易被人们发现,也易于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德国媒体的一份资料显示,德国有90%以上的人参观过各类博物馆,德国人对博物馆的喜爱程度已经超过了足球。

  德国博物馆利用小商店搞经营活动也越来越被业内所接受,更是受到观众的欢迎。因为对德国人来说,参观博物馆后购买相关书籍、经典作品复制件等纪念品回家,是他们的一种消费习惯。现在大部分德国博物馆都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开发经营小商店。记者在走访德国国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小商店时看到,学术和艺术书籍在博物馆商店纪念品的销售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很多德国人看完博物馆后,都愿意进一步了解馆藏内容的历史背景或其他细节。博物馆商店出售的各种书籍,包括画册等,价钱不贵,全部是精装版。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特色鲜明,材质讲究,制作精细、雅致。各博物馆根据自身的主题特点,结合展览中的事件、人物、工具、生活用品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很受参观者青睐。一位参观者对记者说:“配有咖啡馆、书店、休闲场所,经常举办讲座、学术会,这样一来博物馆让人产生一种眷恋,使其成为一个充满人性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博物馆的小商店大多不是博物馆自己经营,而是承包给专业机构。在记者采访结束后不久,德国媒体报道,普鲁士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宣布,其下属17家博物馆小商店经过招标,选中一家从事图书出版的公司专营小商店,该公司除了每年向博物馆缴纳租金外,还要按照利润比例上交提成。专业机构经营博物馆小商店的好处在于,他们善于依托藏品资源和陈列展览的优势,从博物馆自身找到商机,同时还可以利用多渠道的经营方式。因为专营机构通常承包多个博物馆的小商店,各个博物馆不但开发售卖自己特色资源的纪念品,还代售其他博物馆的纪念品,从而形成一个广大的博物馆商品销售网。从其实力上看,承包机构有能力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开发出具有吸引力和个性化特征的旅游产品和博物馆文化商品。即使是一个效益并不理想的承包机构,其2012年上交给普鲁士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利润也达100万欧元。德国博物馆协会主席罗森贝尔格谈道,德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商店经营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博物馆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报柏林7月14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