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九结合”

时间:2013年07月13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徐茜 陈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张滨/图 来源:广州日报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并注重在几方面的结合上下功夫。

  内容上的“三结合” 

  主次结合。在社会意识多元、文化形态多样的当今社会,大力发展文化既要坚持“双百”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允许和倡导不同形式、风格、流派、学派的文化竞相怒放、争奇斗艳;也要坚持“二为”方向,紧紧围绕中心、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牢牢掌握主导权、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力争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持续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改革发展聚合力、为文化强国奏合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质量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优,产品数量不多、精品缺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因此,增数量、提质量仍是当前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现阶段,我国发展文化既不能只追求数量扩张、粗放式发展,也不能只讲质量、精细化打造,而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质和量的结合,既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也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既要培育“顶天立地”的领军人物和“阳春白雪”的精品力作,也要培养“铺天盖地”的文化工作者和“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做到雅俗共赏、数质并举,促进文化精品与大众文化的协调推进,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

  城乡结合。我国长期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文化领域尤为突出,加快城乡文明交流,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实践中,要加快推进文化下乡,加强县乡、村社文化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与此同时,也要促进乡村文化进城。文学、影视、新闻等各类文化载体都要主动关注、记录和传播乡村文化,让乡村文明走进城镇社区,促进城乡文化的相互交流。

  方式上的“三结合” 

   来去结合。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作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力。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首先,文化要依靠人民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要从群众中来。一切文化创作要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既要到群众生活中去吸取养分、搜集素材,也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脱离百姓生活,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产品的消费要到群众中去。离开人民需求的文化,不仅没有传播力、影响力,更没有生命力。

   进出结合。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必须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大胆地把世界优秀文化“请进来”,加强与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以吸纳百家优长、聚集八方精义,为我所用。在分享世界文明成果、紧跟国际潮流的同时,缩短发展路径、降低发展成本。与此同时,还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世界分享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充分展示我国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前后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停止不前,也不能割断历史、砍断文脉、抛弃传统。妥善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述,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古为今用,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发展现代文化,善于利用新载体,发展新阵地,开拓新领域,增添新动力,记录新时代,讴歌新风尚,反映新成就,推动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管理上的“三结合” 

  软硬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之“魂”。好的文化可以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引领时代风尚、凝聚社会力量、形成精神支柱,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魂”,必须依靠各种有形的载体,才能高效传递和流通。所以,文化建设必须“软”“硬”兼施、魂体并举。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深入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兴国之魂;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硬件投入,在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市场打造等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只有做到软硬有机结合,才能强“魂”健“体”,把文化软实力做硬做实。

    供需结合。传播决定影响,市场检验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公共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必须遵循供需原则,既占领市场、分享成果,又接受市场检验。只有构建起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用供需关系调配文化资源,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法则,老百姓需要和喜欢什么文化产品,政府就要采购和供给什么,而不能由政府做主或包办,否则,不仅会带来无谓损失,降低政府效率,而且会给供给方提供错误信息,造成虚假繁荣局面,扰乱市场秩序。经营性文化产业更要掌握市场风向标,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的产销,增强文化作品的社会价值。

   政企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以百姓需求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要按照中央部署,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政府要在公共文化建设和权益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力而为,科学推进;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用市场配置资源,引导民营资本、海外资本等参与其中,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