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北方越剧”五音戏:小剧种唱出大气象

时间:2013年07月1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新荣

新编聊斋五音戏《云翠仙》剧照

  “一部聊斋半部狐,蒲公着意著奇书。浮白载笔写荒诞,孤愤却作笑谈出。”7月4日晚,随着一段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响起,舞台上山石后忽然探出一只美丽白狐,在亦真亦幻的美景中,新编聊斋五音戏《云翠仙》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唱响。空灵玄幻的舞台效果,有着“北方越剧”之名的婉转唱腔,融淄博本土文学艺术于一体,凸显了“聊斋故里书儒林心史,五音经典谱人狐传奇”的地域文化意蕴。

  五音戏是发源于山东淄博及周边地区的一个地方小剧种,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2006年,五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云翠仙》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唯一入选的地方戏。其在音乐中融入了民族交响乐形式,以现代手段对五音戏进行包装,使这种古老剧种得以重焕新生。

  大胆创新“磨”精品

  五音戏《云翠仙》自2006年被搬上舞台,近8年来,为把《云翠仙》打造成艺术精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曾先后3次对剧本进行修改,并特邀国内知名编剧、导演、作曲在继承五音戏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创新,才让五音戏逐步登上国家水平的舞台,从而展示出小剧种的大气象。

  首先,较之以往的五音戏,该剧在音乐上改进很大。在叙事部分大量使用五音戏的原有元素,把五音戏的味儿做足,而抒情部分则更多地根据剧情和角色需要去寻找新的音乐元素,使唱腔更加贴近人物形象。其次,新版《云翠仙》的舞美、服装和灯光设计也有了全新改变,舞美更加大气唯美、服装更加清新亮丽、灯光更加灵动绚丽。

  “特别是在剧作立意方面,新版《云翠仙》由一个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单纯爱情故事,向探究旧时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迈进,面对旧知识分子的一腔悲情、一度迷失、一声叩问、一掬温泪,喊出了旧知识分子的悲哀是‘也不知,当叹人之哀呀国之殇!’的浩天长叹。”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院长马光舜告诉记者,“这部剧对于传统五音戏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地域文化的融入,这部戏大量融入了聊斋元素。《云翠仙》是五音戏和聊斋文化的结合,人们可以从男主角梁有才身上看到蒲松龄的命运,从蒲松龄身上找到梁有才的影子。这个戏的意义主要是把聊斋文化放大一些,挖深一些”。马光舜谈到,“《云翠仙》在五音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往的五音戏多是一些家长里短、生活化的故事,语言较为通俗,而新版《云翠仙》做到了雅俗兼顾,既没有脱离五音戏的根,又在根上求新发展”。

  8年磨一戏,对于淄博五音戏剧院来说,《云翠仙》只是其戮力创新、走精品策略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作为五音戏的保护传承单位,五音戏剧院始终以“知识办院,出人出戏出效益”为发展方向,坚持“创作是立院之本,演出是生存之本,人才是强院之本”的办院理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淄博五音戏剧院副院长毕金奎认为,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更新理念,“‘鲜樱桃’为什么能和四大名旦关系那么好?大师们总是在不断地切磋技艺。戏曲是包罗万象的艺术,固步自封是不行的”。

  据介绍,剧院近年创作的剧目中精品不断涌现。现代戏《腊八姐》连续三年先后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第一名、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2004年,3个传统小戏《拐磨子》《王小赶脚》《亲家婆顶嘴》分获中国剧协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银奖;2007年、2008年,第七部聊斋系列戏《云翠仙》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以《聊斋志异》为基础创作排演了7个“聊斋戏”系列剧目。2001年,五音戏的6个“聊斋”系列剧联合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剧院策划发行的五音戏唱腔唱段专辑《五音神韵》和经典剧目专辑《亲家婆顶嘴》,就是在传统五音戏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和交响乐伴奏手法,突破了五音戏音乐的传统模式。另外,五音戏剧院还尝试五音戏歌、五音戏歌伴舞等多种形式的大型节目创作演出,创编了《人杰地灵好淄博》《彩虹明珠》《沂蒙情怀》《咏梅》《动车从俺家乡过》等节目。这些新创作的节目让人耳目一新。

  “如何才能保护传统戏曲?只是一个剧团、一些演员、一套乐器像空架子一样摆着是没什么用的。五音戏的传统戏就那么几出,唱来唱去得不到什么发展不说,还可能会萎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我们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创新。”毕金奎说。

  培育新秀传承绝艺

  就像其他戏曲形式一样,五音戏已盛况不再,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剧种的传承问题。五音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云翠仙》主演吕凤琴说:“五音戏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就要有人唱五音戏,五音戏独剧独种,稍有不慎,该剧种就有消亡的可能。”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目前老艺人相继去世,在世的也年事已高,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传统剧目没有继承下来,如不加紧挖掘,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就将永远消失。演员队伍断档、创作人才稀缺也是五音戏和其他小剧种面临的共同难题。

  据马光舜介绍,淄博五音戏剧院现有年轻演员20多名,再大一些就是45岁左右的演员,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态。在创作上,剧院从事专职音乐创作的只有毕金奎一人。舞美、灯光力量也相对薄弱。马光舜表示,“培养新秀就是最好的传承。但培养一个演员最起码需要10年的时间,而要培养一个好演员所花的时间就更长了。更何况没有一家艺术院校能培养五音戏的后继人才。随着在职人员年龄的不断增长,剧院面临着后继人员缺乏的局面,每逢排演大型剧目,更凸显出人才缺乏的问题,引进和培养五音戏后继人才迫在眉睫”。

  近年来,淄博五音戏剧院在戏曲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青年演员拜老艺术家为师,加快培养各剧种尖子人才;举办各种学习班,积极开展戏曲人才在职培训等。这些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断层的难题。马光舜说:“专门学习五音戏的演员较少,前些年有一批演员是从其他地方院团的吕剧等剧种转行的。如果剧院能和专业戏剧学校联合培养人才,或许能更好地摆脱五音戏后继乏人的困境。”

  淄博市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淄博市将与有关院校协商,尽快开办有关五音戏方面的教学,编写五音戏教材,并在周村和博山两区内各选一所小学开展五音戏的教学试点,同时出版一批有价值的五音戏音乐研究和剧目研究的刊物。还将查清乡村现有五音戏班及老艺人的情况,加大对乡村五音戏班的扶持。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淄博市每年还将为五音戏筹集200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保护和促进五音戏的继承与发展。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