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时间:2013年07月0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是提高创作生产质量、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当前,文艺产品的供给、文化消费的层次、创作生产的态度、文艺批评的生态、文艺宣传的偏好等方面...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关于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的调研报告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是提高创作生产质量、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当前,文艺产品的供给、文化消费的层次、创作生产的态度、文艺批评的生态、文艺宣传的偏好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其直接原因在于近年来文艺创作生产环境日益宽松,而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未能实现同步调整完善。要在坚持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宝贵经验的同时,从价值导向把关、评价激励示范、大众审美引领、改革创新推动、法律规范保障等方面健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创作生产引导。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是提高创作生产质量、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其关键是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引导机制。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围绕“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这一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选择了重庆市有代表性的8个区县、市属各专业文艺院团、部分民营文化企业、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校,累计发放问卷5033份、回收有效问卷4964份,涵盖了文艺工作者、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城镇居民、农村群众(含进城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⒈从文艺产品的供给来看,既有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也有次品甚至废品的大量存在   

  文艺的繁荣发展,不仅要体现在产品种类数量的扩大上,更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品位的提高上。调查显示,49.7%的人认为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好作品不多,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东西,有的甚至是文化垃圾”。的确,从数量上看,当前文化产品的供给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其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但是,透过表面的繁荣进行冷静观察,也难免让人产生隐忧。文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没有实现均衡发展,由于原创乏力,翻拍戏说、跟风模仿、颠覆解构风行一时,炒冷饭、翻旧作成为创作的便捷途径,导致“注水”产品屡见不鲜,真正称得上精品力作的还不多,市场上充斥着不少粗制滥造品位不高的东西。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抗日神剧”,挑战公共理性,不尊重基本史实,以言情剧、武侠片的套路吸引眼球。   

  ⒉从文化消费的层次来看,既有情趣高雅的审美需求,也有通俗甚至“三俗”的娱乐需求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带来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人们对文艺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多样的特征,文化消费需求层次参差不齐。调查显示,对于文艺产品消费的目的,选择“丰富业余生活”“满足兴趣爱好”“提高自身修养”“工作和学习的现实需要”“跟随社会潮流”“内心好奇和新鲜感”的,分别占46.73%、23.3%、20.2%、16.22%、9.3%、7.3%。这说明,多数人希望通过文化消费受到艺术熏陶、提高审美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但同时,一些人热衷于感官刺激,喜欢低俗庸俗媚俗、泛娱乐化的东西。他们认为,文艺作品应该“讲求娱乐性,迎合观众口味”,可以“追求新奇,颠覆传统,穿越恶搞”。在他们看来,韩国歌曲《江南style》、“鸟叔”的骑马舞、被戏称为“神曲”的歌曲《法海你不懂爱》也属优秀作品之列。针对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选择“现在有不少人热衷于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的占44%。   

  ⒊从创作生产的态度来看,既有精雕细琢的潜心创作,也有浮躁甚至短视的急功近利  

  精品力作的创作生产是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程,凝聚着创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心血智慧。当下,多数文艺创作者能够坚持德艺双馨追求,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但是,对有些创作者而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心静气被“一夜成名”的欲望冲动取代,“德艺双馨”的修养操守被拜金主义思想侵蚀,看重经济效益的“有意思”,忽视社会效益的“有意义”,迎合泛娱乐化欣赏取向,把调侃搞笑当时尚,视恶搞解构为时髦。调查显示,关于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选择“观赏性强、观众认可,经济收益可观”的占48.55%,选择“注重思想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占45.47%,选择“审美教育,引领人心,传播和凝聚正能量”的占46.33%。在所有受访对象中,41.48%的人认为“创作生产者经济利益至上,急功近利”是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⒋从文艺批评的生态来看,既有令人信服的客观评论,也有吹捧甚至攻击的恶俗之言   

  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当下精品力作匮乏、“三俗”现象突出的背后,是文艺批评的缺位、“缺钙”乃至一定程度的失语。调查中,30.68%的人认为“文艺评论为金钱等各种利益所左右,不够客观公正”。受现实环境、生存压力等因素影响,一些评论者角色自觉不强,评论品格丧失,被利益绑架,有些评论沦为吹捧的广告,甚至出现“红包厚度等于评价高度”的现象。同时,不少评论用语晦涩,故弄玄虚,远离大众,评论文章成为学术文章和职称评审的筹码。还有的评论者理论功底不深,学识眼界不宽,远离文艺现场,对当下文艺作品、文艺队伍、文艺现象关注不够、了解不多、把握不准,导致评论缺乏针对性,剖析不透,隔靴搔痒,引导力不强。因而,客观公正、说服力强、通俗易懂的文艺批评成为了稀缺品,文艺评论呈现功利化、学究化、小众化、边缘化倾向。   

  ⒌从媒体宣传的偏好来看,既有积极健康的文艺导向,也有猎奇甚至过火的花边炒作  

  媒体文艺宣传是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文艺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当前,媒体文艺宣传主流是好的。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各类主流媒体,坚持正确文艺导向,关注文艺事件,传播优秀作品,推介优秀人物,褒贬文艺现象,引导文艺潮流,在引导文艺创作生产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不少网络媒体和部分都市类报纸、娱乐期刊、电视台地面频道、广播电台,片面追求点击量、发行量、收视率等直接关系经济效益的指标,偏好于吸引人们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即时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大量报道明星绯闻等狗仔式追问,刊播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尤其是网络媒体传播大量“三俗”的东西,没有发挥好应有的文艺导向功能。调查中,有31.16%的人认为“不少媒体炒作明星绯闻、猎奇新闻,对文艺正面宣传不足”。

  我们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宝贵经验      

  文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历史和现实表明,重视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利用文艺形式传播价值观点、表达阶级立场、阐明政党意图、巩固执政基础,是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通行做法。我们党历来重视文艺创作生产引导,这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经验,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论述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延安文艺座谈会也因此成为我们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原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相继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重要理论观点。这些精辟论述,是我们党关于文艺创作生产的规律探索和基本遵循,是我们党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回顾我们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实践探索,有不少宝贵经验值得坚持。       

  ⒈保持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地保持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的一大基本特征。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确保了文艺创作生产的正确导向,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⒉坚持根本目的的人民性          

  我们党把“人民”二字写在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上,始终把服务人民作为文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我们党就鲜明提出,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70多年来,“为人民”贯穿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的始终。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到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到“三贴近”原则、“走转改”活动,在浩荡前行的文化长河中,“为人民”的旗帜始终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 

  ⒊注重效益追求的二维性          

  在文艺创作生产的效益追求上,我们党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单纯强调社会效益“这一维”,而忽视“另一维”——经济效益。在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努力纠正文艺创作单纯为政治服务、忽视甚至无视经济效益的观念和做法,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随着文艺创作生产效益追求由“一维”转向“二维”,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得以涌现。          

  ⒋倡导创作生产的创新性          

  我们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也是如此。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邓小平同志强调,“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江泽民同志强调,“要立足自我、博采众长,以推进我国文艺形式、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鼓励文艺原创,激发创作活力,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总的看来,我们党倡导文艺创作生产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艺创新;根植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艺创新;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艺创新;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艺创新;掌握现代科技,在实现文化科技的融合中推进文艺创新。          

  ⒌重视评价激励的科学性          

  对文艺的评价激励,是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风向标。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调整完善文艺评价激励机制,力求更加科学有效。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并从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公开公平的评奖机制、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批评工作、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科学明确的要求。正因如此,才大大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创新潜力、创作动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空前发展。          

  这些宝贵经验,来源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特点和规律的深入认识,继承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文艺工作的成功探索,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大力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把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作为突破口和关键点          

  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前述新情况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整体进入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诉求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明显,加之传统落后文化的干扰和外来敌对文化的侵蚀,导致人们的生活情趣、文化品位、审美水平参差不齐,客观上为品位低下质量低劣的文艺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意识日益深入文艺创作生产者和媒体经营者头脑,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效益至上、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因其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传递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交流的平等性和虚拟性、参与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对文艺的创作、生产、传播、评论等各个环节,在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各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直接原因在于近年来文艺创作生产环境日益宽松,但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未能实现同步调整完善,尤其是尚未形成系统科学高效的引导机制,因而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因此,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作为突破口和关键点,以有效应对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⒈坚持价值导向把关机制          

  能否把握好文艺创作生产的价值导向,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调查中,21.39%的人认为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主管部门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不到位”;29.51%的人认为加强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主管部门要把好政治思想关”,其中文艺工作者选择此项的比例达33%。因此,文艺创作生产引导只能改进创新,不能放松放弃。各级文艺主管部门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履行职责,在宣传评介、播映展演、出版销售等不同环节严格程序、科学管理,增强创作生产者的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各文艺家协会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行业监督等功能,加强对创作生产主体的规范引导。各播映展演出版传播平台要强化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防止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进入文化消费领域。          

  ⒉改进评价激励示范机制          

  评价激励示范机制是指挥棒,向大众昭示什么是我们党倡导的、什么是人民需要的、什么是真善美的、什么是优秀的,从而影响、引导文艺创作生产者的立场和态度。调查显示,在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的举措方面,选择“要充分发挥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的典型示范作用”的占44.94%,其中文艺工作者选择此项的比例达57.6%。这说明人们对激励示范机制的充分认可。要强化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将“草根需求”“精英诉求”和“市场要求”三者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着力改变“专家叫好”与“市场叫座”错位的尴尬局面。要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适当延长部分文艺奖项的评奖周期,尽可能充分接受时间和群众的检验;进一步改进创新国家级文艺奖项评选办法,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评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度。要创新文艺创作生产激励扶持办法。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建设工程,设立专项引导扶持资金,加大对原创性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资助各省区市创作代表国家水准、富有现代感、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原创作品。    

  ⒊强化大众审美引领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其所好”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普遍现象,大众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对文艺产品创作生产的反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要从根本上提升文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就必须重视大众审美引领。调查中,40.43%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大众审美情趣”。要强化美育普及活动。调查中,47.67%的人期待“电影、文艺演出、文艺图书等文艺产品的价格能够再便宜些”。一方面,要通过市民音乐会、大众艺术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社区等形式普及艺术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控制创作生产和营销演出成本、公共财政补贴、惠民文化工程等途径,努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要改进媒体文艺宣传。大力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多宣传优秀文艺作品,多宣传德艺双馨人才,多宣传好的文艺现象,凝聚崇善求美的强大舆论正能量。要加强大众文艺评论。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引导大众在选择文艺产品的过程中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要改革学校艺术教育。把艺术欣赏纳入必修课,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从小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改革艺术特长生升学考试加分政策,纠正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⒋完善改革创新推动机制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调查中,35.35%的人认为应该“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文艺创造活力”。要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文艺繁荣发展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要深化文艺创作生产单位改革。23.63%的人认为,“文艺创作生产单位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已转企改制的文艺单位要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暂时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单位也要积极面对市场,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要发挥好市场在创作生产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改革和优化政府扶持方式,变“养人”为“养事”,变“人头经费”为“项目资助”;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跨区域、跨体制、跨行业聚合资源,拓展文艺创作生产的视野和空间。要积极推动文艺和科技融合发展。用技术含量提升文艺产品的艺术魅力,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增强文艺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优秀文艺产品的社会影响。  

  ⒌健全法律规范保障机制  

  当下文艺创作生产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规范滞后于文艺发展变化的需要,28.26%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文艺立法,通过法律来对文艺产品创作生产进行调节规范”。怎么办?一抓清理。对当前文艺领域的各种侵权行为进行梳理,研究哪些需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来约束,哪些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来规范;对涉及文艺创作生产的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清理,研究哪些需要调整修改、哪些需要细化完善。二抓立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文艺创作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文艺繁荣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长远趋势,分类推进文艺立法,把我们党关于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政策主张上升为法律规范。三抓执行。重点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文艺产品播映展演等方面的执法和监管,依法依规净化文化市场,惩治侵权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文艺创作生产活动,保护好文艺创作生产者的权益和热情。  

  (课题组组长:樊伟   执笔人:严兵、刘亮、王丽萍) 


(编辑:单轩)